联合国里的语言硬气,藏着大国尊严的门道 联合国大会刚出了个让网友拍案的事儿!9 月 27 号开新闻会的时候,英国天空新闻有个记者,突然喊住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让他用英语来回答问题。 谁知拉夫罗夫压根没惯着,平静却有力地回了句:“这里是联合国,俄语和英语一样都是官方语言”,最后还补了句“感谢大家尊重我们用俄语的权利”。 这一下,记者没再纠缠,现场倒是泛起了小声议论。这哪是语言选择,分明是给“英语高人一等”的傲慢来了记耳光。 可能有人觉得拉夫罗夫太较真,其实这事儿得先掰扯清楚联合国的规矩。不少人默认国际会议就得说英语,可联合国早有明确定论:中文、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这六种都是官方语言,地位完全平等。 《联合国宪章》一开始就定了规矩,五常的语言先占了四个坑,再加上使用国家多的西班牙语,后来又补了阿拉伯语,这才凑齐六种。 按说规矩摆这儿,谁用母语发言都天经地义,现场还有同声传译,根本不愁听不懂。可现实里却藏着潜规则:英语成了“默认选项”,甚至有西方记者觉得别人用母语就是“不懂事”。 这次拉夫罗夫的拒绝,说白了就是戳破这层窗户纸。联合国的规矩是给所有人定的,不是让英语当“圣旨”。 更有意思的是,拉夫罗夫压根不是不会说英语他英法双语都流利得很。 特意用俄语,就是故意的。我懂你的语言,但没必要迁就你的傲慢。这波操作被网友总结得特到位:“拒绝的不是英语,是那种‘你得听我的’的霸道”。 有人问,俄罗斯为啥这么在乎用俄语?这背后可不只是语言本身的事儿。俄语曾经是三亿多人的通用语,可这些年不少原苏联国家搞“去俄语化”,国际上的存在感越来越弱。 俄罗斯这几年一直在力推“保卫俄语”,拉夫罗夫在联合国的坚持,就是用行动说:我们的语言、文化,不能被随便边缘化。 这事儿往大了说,是对“语言霸权”的反击。这些年西方总在国际舞台上搞“一言堂”,连语言都想当“敲门砖”。 可越来越多国家不买账了,法国代表在国际会议上必说法语,中国外交官也常常用中文答问,不是不会外语,是要争这份尊严母语就是国家的脸面,在正式场合用母语,才是真的自信。 拉夫罗夫这一下,其实说出了很多非英语国家的心里话。就像家里开聚会,哪有逼着主人说外语的道理?联合国本就该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相尊重才叫平等。 聊到这儿,必须提咱们中文。作为六种官方语言之一,中文的地位可不是白来的。一开始联合国就把中文列进去了,但直到1973年才正式成为工作语言,这背后全是国家实力在撑腰。 现在全球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联合国还专门设了“中文语言日”,可咱们得清醒表面风光下还有差距。 联合国的文件里,英文占了八成以上,中文的原始文件连1%都不到。不是咱们的语言不够好,是过去国力弱,话语权跟着受影响。 这些年中国变强了,中文的分量才慢慢重起来:联合国里的中文译员越来越忙,中文文件也比以前多了不少。这说明啥?语言的地位,从来都是国家实力的“镜子”。 就像网友说的:“以前出国得费劲学英语,现在老外主动学中文,这才是真的硬气”。但咱们也别满足,毕竟要让中文在联合国真正“平等发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人好奇,日语、印地语用的人也不少,咋没进联合国官方语言?这就得回到当初的规矩上了。 先看日语。日本是二战战败国,联合国成立时压根没资格参与语言设定,后来1956年才加入,早就错过了“上车机会”。 而且日语基本就日本本土在用,不像西班牙语那样遍布二十多个国家,国际上的影响力差了一大截。 印地语更尴尬。印度光语言就有1600多种,国内都没统一,英语反而成了“通用语”。就算想用印地语闯联合国,自身都没拧成一股绳,再加上在国际上话语权不够,自然挤不进这六种里。 说到底,联合国选官方语言,要么是五常的“硬身份”,要么得有“广覆盖”,缺一样都不行。 拉夫罗夫拒说英语这事儿,看着是个小插曲,其实是堂生动的“国际关系课”。外交部发言人最近也说,联合国的作用得加强,不能让规矩被歪曲破坏。而语言平等,就是最基础的规矩之一。 语言从来不止是说话的工具,更是文化和主权的象征。当西方不再逼着别人说英语,当六种官方语言真能“平起平坐”,当中文在联合国的文件里占比越来越高,这才是真正的多边主义,真正的公平。 参考信源:俄外长在联合国拒绝用英语答记者问 2025-09-28 11:20·参考消息
美国为何不敢动古巴?美国敢招惹俄罗斯,也敢惹怒伊朗,但对古巴却一直心有余悸,从6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