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男子王某醉酒后,仗着车辆有辅助驾驶功能,直接从驾驶位翻到副驾睡了20多分钟,

笔尖下说法 2025-09-30 10:00:12

杭州男子王某醉酒后,仗着车辆有辅助驾驶功能,直接从驾驶位翻到副驾睡了20多分钟,车辆自行行驶后停在路口,最终他因危险驾驶罪被拘役1个半月、罚款4000元。华为高管靳玉志谈及此事时称,系统“非常好”才避免了车祸,还说用户有迫切需求。本文拆解这起离谱案件的来龙去脉,解析背后的法律红线,梳理网友争议焦点,帮大家搞懂辅助驾驶到底不是“醉驾保护伞”。 一、离谱经过:醉汉把辅助驾驶当“代驾”,副驾睡大觉差点出大事 这事儿得从一顿酒局说起。杭州的王某(化名)和朋友聚餐时喝到断片,白酒啤酒混着灌,直到凌晨才散场。本已到家的他,不知犯了啥糊涂,凌晨1点多又开车出门,竟想靠辅助驾驶办完事再回来。 王某迷迷糊糊在中控屏设好目的地,按下辅助驾驶按钮后,直接从驾驶位翻到副驾,脑袋一歪就睡死过去,鼾声都响了起来。而他的车就这么“自己”在路上跑了20多分钟,最后慢悠悠停在了路口正中间,既没开双闪,也没放警示牌,活像个“定时炸弹”。 路过的市民发现这辆“无人驾驶”的车,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报警。民警赶到时,驾驶位空空如也,副驾上的王某睡得正香。车窗一降,浓烈的酒气扑面而来,酒精检测结果更是爆表——血液酒精含量114.5毫克/100毫升,远超80毫克/100毫升的醉驾标准。直到民警叫醒他,王某才知道自己干了多么荒唐的事,酒意瞬间醒了大半。 二、法律硬解:辅助驾驶救得了命,救不了醉驾的人! 王某被判刑后,不少人疑惑:车是自己开的,人在副驾睡觉,也算醉驾?华为高管说系统“好”,难道能减轻处罚?这里的法律逻辑必须掰清楚。 1. 睡在副驾也算“驾驶”?法律早有定论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教授明确指出,就算用了辅助驾驶,汽车行驶过程仍在被告人的支配之下,这种行为属于不作为,照样构成醉酒驾驶。我国法律规定的“驾驶”,核心看谁对车辆有实际控制权,王某自己启动车辆、设定目的地,哪怕人不在驾驶位,也得对车辆行驶后果负责。 最终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王某拘役1个半月、罚款4000元,正是基于这个逻辑。只要血液酒精含量≥80毫克/100毫升,又实际支配车辆行驶,不管是不是自己手握方向盘,都逃不过法律制裁。 2. 辅助驾驶是“救命符”,不是“免罪符” 华为高管说“没系统可能已车祸”,这话确实没说错——王某的车最终安全停下,确实有系统的功劳。但要明确的是,系统能避免事故,却抹不掉醉驾的违法事实。 所有车企都明确标注:辅助驾驶本质是“辅助”,属于0级到4级的自动化水平,驾驶人必须全程手握方向盘、保持专注,不能脱离控制。王某不仅醉驾,还故意脱离驾驶位睡觉,属于对生命安全的极端漠视,法院的判决已经是对“未出事故”的酌情考量,要是真撞了人,可能就不是拘役这么简单了。 3. 用“智驾神器”绕过检测?更是罪加一等 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人为了“躺平开车”,会用所谓的“智驾神器”绕过车辆的安全检测,比如用装置模拟“手握方向盘”的状态。但这种“神器”本身就是违法的,因为它让司机脱离对车辆的控制,严重威胁公共安全。要是王某用了这类装置,只会在危险驾驶罪的基础上从重处罚。 三、网友吵翻:高管的话没说到点子上! 华为高管的表态和王某的判决一出,评论区直接炸了锅,观点分成了三大派: 怒怼王某“没脑子”: “这是被酒精泡坏了吧?辅助驾驶是辅助,不是代驾!真把自己和路人的命当儿戏?”“45天拘役一点不冤,最好能让他记住一辈子,别再拿安全开玩笑。” 质疑高管表态: “重点难道不是用户醉驾违法吗?怎么光夸系统好?这表态也太奇怪了。”“用户的‘迫切需求’是想醉驾不担责?高管应该提醒别滥用,而不是说需求迫切吧。” 科普派敲警钟: “所有新能源车车主都得记牢,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车企宣传时总说‘智能’,但法律责任还在司机身上。”“醉驾的影响可太大了,留下刑事案底,自己找工作、孩子政审都受影响,这代价太沉重了。” 结论:辅助驾驶再智能,能替你开车不能替你坐牢!你怎么看? 王某的案例给所有车主提了个醒:就算车能自己“跑”,法律也不会给醉驾开绿灯。华为高管说系统“好”,确实体现了技术的价值,但更该强调的是“别滥用技术违法”——毕竟技术是用来保障安全的,不是用来钻法律空子的。 现在新能源车越来越多,辅助驾驶功能也越来越普遍,但“司机要全程负责”的底线不能忘。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车企该怎么宣传辅助驾驶,才能避免用户误解?要是遇到有人想用辅助驾驶“偷懒”甚至违法,该怎么提醒?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0 阅读:50
笔尖下说法

笔尖下说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