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成功扭转了红军城以北的局势。乌军总司令部希尔斯基部署的乌军预备队试图切断俄军

天天纪闻 2025-09-30 11:46:26

俄军成功扭转了红军城以北的局势。乌军总司令部希尔斯基部署的乌军预备队试图切断俄军在多布罗皮利亚以东突出部的兵力,然后将其包围。但是俄军不仅守住了阵地,打破了乌军的钳形攻势,而且还开始将乌军从之前控制的定居点驱逐出去。   说白了,俄军能在红军城以北扭转局势,靠的就是对战场节奏的精准把控和乌军预备队部署的致命破绽。   2025年8月以来,顿巴斯战场的天平就已悄然倾斜,乌军总司令希尔斯基押注的预备队反击,本想复制康斯坦丁诺夫卡战役中乌军曾短暂奏效的钳形战术,却最终成了把自己拖入泥潭的败笔。   红军城以北的战局转折点,始于俄军对丘尼希诺火车站的闪电夺取。8月17日,俄军机械化部队顶着乌军的炮火覆盖,沿T0515公路突进,仅用三小时就控制了这座关键交通枢纽,直接将红军城三分之二区域纳入火力覆盖范围。   这步棋掐断了乌军原本就脆弱的补给线,当时乌军前线弹药储备已降至俄军的1/157,帕夫洛格勒公路这条仅剩的"生命线",还得时刻提防俄军无人机的精准打击。   希尔斯基显然意识到了危机,从苏梅地区紧急抽调唯一成建制的预备队——一支曾在库尔斯克州苏兹哈地区遭遇重创的海军陆战队旅,试图在多布罗皮利亚以东构建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切断俄军突出部的退路。   可乌军忘了,俄军在特别军事行动中早已把"反钳形战术"练到了炉火纯青。面对乌军北路预备队沿索洛纳河谷的推进,俄军没有死磕阵地,而是故意示弱,放出小股部队佯装节节败退,实则在河谷两侧部署了"铠甲-SM"防空系统和"龙卷风"火箭炮群。   当乌军先头部队进入预设口袋阵时,俄军瞬间启动电子战干扰,乌军的无人机全部失灵,通讯系统陷入瘫痪,紧接着火箭炮在河谷入口处布设了数公里长的雷区,把乌军主力困在了开阔地带。   南路的乌军更惨,刚接近多布罗皮利亚东部的沼泽地带,就遭到俄军"柳叶刀-3"巡飞弹的饱和打击,装甲车辆在泥泞中根本无法机动,成了活靶子。   希尔斯基的指挥失误在这场反击中暴露无遗。他抽调的预备队本就元气未复,且缺乏重武器支援,更要命的是,这些部队刚经历边境拉锯战,士兵疲惫不堪,士气低落。   而俄军这边,不仅有从"西部-2025"演习中抽调的精锐部队——列宁格勒军区的摩托化步兵师,还配备了刚列装的"蜻蜓"红外热像眼镜,这种装备能在夜间一公里外探测到乌军热源,让乌军的夜袭计划彻底泡汤。   俄军甚至还借鉴了康斯坦丁诺夫卡战役的经验,用无人机引导小股突击队进行渗透,逐个拔掉乌军的火力点,这种"千刀万剐"式的打法,让乌军防线很快就出现了崩溃的迹象。   打破钳形攻势后,俄军立刻转入反攻,他们没有给乌军任何喘息的机会。   在红军城以北的别利古卡地区,俄军采用"三叉戟"式推进,北面部队收紧红军城与季米特洛夫之间的包围圈,中部力量沿多布罗皮利亚防线撕开的缺口突进13公里,直插乌军后方运输节点,南面部队则快速推进至红军城城郊。   乌军第59旅和110旅作为守城主力,早已伤亡过半,有些士兵甚至不得不拿起1943年产的老式步枪作战,面对俄军的三面围攻,根本无力抵抗。   那些之前被寄予厚望的预备队,要么被围歼在索洛纳河谷,要么在撤退途中被俄军空地联合打击分割成小块,最后只能丢下武器投降。   现在再看红军城以北的局势,俄军不仅守住了阵地,还将乌军从之前控制的12个定居点中驱逐出去,战线向前推进了近20公里。   乌军的防线已出现巨大缺口,克拉马托尔斯克和斯拉维扬斯克这两座顿巴斯重镇直接暴露在俄军炮火下。   西方军事分析机构都承认,乌军要想重新稳住防线,至少需要调动三个满编旅的兵力,但目前乌克兰在整个东部战线都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唯一能调动的部队还被牵制在苏梅地区,根本分身乏术。   说白了,这场局势扭转不是偶然,而是俄军战术升级、装备更新和指挥得当的必然结果。   乌军则输在了预备队部署不当、指挥失误和后勤崩溃上,希尔斯基想靠孤注一掷的反击来挽回颓势,最终却把仅有的机动力量赔了进去。   接下来,俄军很可能会乘胜追击,向克拉马托尔斯克方向发起猛攻,而乌军要想挡住这波攻势,恐怕只能寄希望于西方的紧急军援,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显然是远水救不了近火。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天天纪闻

天天纪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