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上空突现“火箭云”,五角大楼又得傻眼。 就在刚刚,北京时间29日的傍晚,不

百日依山尽 2025-09-30 12:30:39

京冀上空突现“火箭云”,五角大楼又得傻眼。 就在刚刚,北京时间29日的傍晚,不少新疆、北京和河北的网友在下班路上拍到了“奇异天象”——火箭云,甚至有人拍到了不明物体在天空中飞行的画面。从图片和视频看,这应该是一次反导测试,从云迹看,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反导拦截弹的一级工作段、一级分离、二级工作段、三级工作段。 这些横跨西北至华北的云迹迅速在社交平台传开。新疆网友镜头里的光点从地平线升起时带着橙黄色尾焰,河北的拍摄画面则捕捉到两道轨迹在高空交汇,螺旋状的云带在夕阳下泛着金属光泽。 天文爱好者很快辨析出,这是飞行器尾气在平流层凝结形成的特殊景观,而轨迹的分离与变轨节奏,符合反导测试的典型特征。 试验的时间选择藏着技术考量。傍晚时分,低空已渐入夜幕,而两万米以上的平流层仍有阳光照射,火箭云在明暗对比下更易被观测。 这种 “主动展示” 的方式,让外界得以清晰看到拦截过程的关键节点:一级推进器分离后留下的短粗云柱,二级点火时尾迹的突然变亮,三级发动机工作时拉出的纤细轨迹,最终在高空形成短暂的交汇光斑 —— 那是拦截弹与靶弹相遇的瞬间。 能实现这样的精准拦截,依赖于整套反导体系的协同。地面的双波段相控阵雷达先通过 S 波段完成 300 公里外的广域搜索,再由 X 波段雷达进行 20 公里内的精准跟踪,量子计算辅助的航迹预测模型在 0.8 秒内就能完成目标特征提取。 此次试验横跨多个省份,验证了系统的大范围覆盖与数据传输能力,这种跨区域协同正是中段反导的核心技术难点之一。 执行拦截任务的拦截弹采用动能杀伤技术,不携带炸药,全靠高速撞击摧毁目标。其搭载的动能拦截器误差控制在 0.3 米以内,这种 “用子弹击中子弹” 的精度,需要双脉冲固体火箭提供的中段变轨能力支撑。 试验中展现的三级工作模式,能将拦截弹加速至 18 马赫以上,确保在大气层边缘追上 20 马赫飞行的洲际弹道导弹。 这场试验的时间节点引人关注。九月中旬,美军刚在日本岩国基地公开展示 “堤丰” 陆基中导系统,这套可发射 “战斧” 巡航导弹的装备此前已在菲律宾部署。 9 月 17 日至 21 日,美国海军 “俄亥俄” 级核潜艇还在佛罗里达海岸连续发射四枚 “三叉戟 Ⅱ”D5 延寿导弹,试射后随即进驻菲律宾苏比克湾。 中国的反导技术已形成多层防御体系。此次试验可能涉及的红旗 - 29 系统,负责大气层外的中段拦截,拦截高度可达 1500 公里。 它与主打高空末段拦截的红旗 - 19、负责低空补漏的红旗 - 9B 搭配,构成了 “中段 - 末段、大气层外 - 低层” 的立体火力网。2023 年至今,这类陆基中段反导试验已连续七次成功。 火箭云消散后,留下的是技术突破的印记。从 1960 年代 “640 工程” 的探索,到如今红旗系列反导系统的实战化部署,中国走完了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历程。这套系统不仅能拦截导弹,还具备反低轨卫星能力,单枚成本仅为美国同类产品的二十分之一,却保持着更高的精度与成功率。

0 阅读:51

猜你喜欢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