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许昌,男子在小学6年级的时候,父母车祸离世,给了26万赔偿金,母亲保险赔了32万,因他为未成年,其堂哥主动站出来承担照顾他的责任,这58万也就顺理成章的由表哥代为保管,同时,堂哥承诺会在他成年后归还。随后,相关部门又给了男子8万元补助,男子父母留下的门面,每年租金2000元,也都进了堂哥的腰包。 11年后,男子大学毕业,想要回堂代为保管的钱款,可堂哥却嘴一歪歪,说钱作为抚养费全花了,一分都没有了。 男子名叫小户,那场车祸带走的不只是父母,还有同行的姐姐,一夜之间,12岁的他成了孤儿。 堂哥当时刚成家不久,在亲戚们议论谁来照看小户时,主动拍着胸脯应承下来,那句“放心,我当亲儿子养”,让沉浸在悲痛里的小户心里暖了好一阵。 他把堂哥的承诺记在心里,也默认了这笔钱的保管安排,毕竟在那个年纪,他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照料,更不懂如何打理这数十万“活命钱”。 小户在堂哥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从小就懂事,放学回家主动做家务,从不敢提额外要求。初中时学校要交资料费,他攥着老师的通知犹豫了两天,最后还是找班主任申请了缓交,直到堂哥偶然听说才补了钱。 他知道自己吃穿用度都靠堂哥,却没意识到这些开销本就该从代管的钱款里支出,更没想过要核对账目。堂哥偶尔会提起“你的钱我都存着”,这话足够让他安心,他甚至计划着成年后要先给堂哥买件礼物,感谢这几年的养育。 11年里,那笔钱的总数在悄悄增长。肇事方赔偿的26万加母亲保险的32万是基础,政府发放的8万多孤儿补助分批次到账,门面房每年2000元租金也按时收缴,算下来总额已经超过70万。 这些钱全存在堂哥名下的银行卡里,小户从没过问密码,更没见过流水明细。他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考上大学是他对父母最好的告慰,也是他摆脱困境的希望,他以为等毕业工作了,就能拿着属于自己的钱,重新规划人生。 2022年小户大学毕业,他特意选在周末回家,想跟堂哥好好商量钱的事。他没打算要全额,心里早就盘算着扣除这些年的抚养费,只拿剩余的部分周转。可话刚说完,堂哥脸上的笑容就没了,先是沉默,接着就翻了脸,嘴一歪抛出那句“钱花光了”。 小户愣住了,追问怎么花的,堂哥只含糊说“供你上学、吃饭穿衣哪样不要钱”,再问细节就开始发脾气,甚至指责小户“刚毕业就认钱,没良心”。 小户被这话刺得心疼,他翻出手机里的支付记录,大学四年他做兼职赚生活费,堂哥给的转账加起来才1万多。 这些证据让他清醒过来,堂哥根本没把实话告诉他。他找亲戚帮忙调解,可堂哥要么避而不见,要么就撒泼耍赖,说“养他11年,花这点钱算什么”。亲戚们碍于情面,没人愿意深管,劝小户“实在不行就认栽”。 走投无路的小户只能求助法律。律师告诉他,堂哥和他之间本质是保管合同关系,根据《民法典》第三十五条规定,监护人除为维护被监护人利益外,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这笔钱是小户的个人财产,堂哥无权擅自挪用,即便是抚养费,也该有明确的支出凭证。小户收集了所有能找到的证据,包括当年的赔偿协议、补助发放记录、门面房租赁合同,还有自己大学期间的消费流水,一并提交给了法院。 法院审理时,堂哥拿不出任何合理的大额支出凭证,反而有证据显示,他近几年给儿子付了十几万彩礼,还买了新车。 这些消费与小户的抚养需求毫无关系,明显是挪用了代管的钱款。最终法院判决,扣除11年间的合理养育开销后,堂哥需返还小户46万元。 判决书下来那天,小户哭了,不是因为拿到结果,而是为这份变质的亲情。 可判决生效后,堂哥却玩起了失踪。执行法官调查发现,堂哥夫妻名下早已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那些挪用的钱要么花在了家人身上,要么被悄悄转移了。 好在法律留有后手,小户只要提交堂哥给儿子买车、付彩礼的凭证,证实这些钱来源于自己的遗产,法院就能撤销这些赠与,将相应财产纳入执行范围。现在的小户还在等,等法律帮他追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钱。 这场纠纷里,最伤人的不是钱被挪用,而是信任的崩塌。堂哥当初的主动照料,或许有几分真心,但在金钱面前,这份真心终究变了质。小户失去了父母,又差点被最信任的亲人算计,还好法律给了他公道。可现实中,还有不少类似的案例,未成年人的财产被代管亲属侵占,维权过程往往充满波折。 亲情本该是困境中的依靠,不该成为谋利的工具。法律能界定财产归属,能判决对错,却补不了亲情破碎的裂痕。那些被金钱腐蚀的人心,终究会被法律制裁,也会被道德谴责。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河南许昌,男子在小学6年级的时候,父母车祸离世,给了26万赔偿金,母亲保险赔了3
名城探寻
2025-09-30 12:51:32
0
阅读: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