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顺风车司机因收35元高速费被投诉,平台封号一周并要求退费,司机称已与乘客达成口头协议,但平台坚持以订单选择为准,司机无奈抗议,平台规则是否过于死板?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818黄金眼在9月27日报道了,在浙江宁波的一个平常日子里,张先生在顺风车平台上接了一个订单,看似普通,却因此经历了一场颇为复杂的“收费风波”。 张先生是个经验尚浅的顺风车司机,刚做了大约三个月,每天接些小单,收入不算高,但也够生活。 那天,张先生在平台上接到一个订单,行程是从宁波贞惠到某五金塑料厂,行程大约65公里,费用53元。 这个单子上有个特别的备注:乘客选择独享,且“明确不承担高速费”。 看到这条信息,张先生犹豫了一下,因为他知道如果不走高速,时间可能会长一些,而走高速就能节省不少时间。 于是他决定问问乘客,是否愿意支付35元的高速费,毕竟高速更快捷,能省下不少时间,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收入。 接到乘客后,张先生先是询问了乘客是否愿意支付这笔高速费,乘客听完后,没给出明确的回应,却直接从手机上扫了码,把35元支付给了张先生。 张先生心里暗自高兴,觉得自己遇到了个爽快的乘客,毕竟不管是哪个行业,像这样的直接付款总让人有些许舒心。 然而谁能想到,一切都没那么简单,行程顺利结束,张先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几个小时后,他的电话响了,是平台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乘客投诉他“乱收费”。 张先生顿时一愣,怎么回事? 自己只是和乘客商量了下,让他支付了高速费,难道就犯了错? 平台告诉他,乘客在下单时明确标明不承担高速费,这意味着他不能在行程中收取任何额外费用,张先生听后更是云里雾里,自己明明是在上车前确认过,且乘客还自愿支付了35元,难道就这么简单的交易,反倒成了自己的“错”? 接下来,事情变得更复杂了。张先生的账号被封禁了一周,直到9月29日才解封。 平台要求他退还35元,并且在解封的过程中,还告诉他,如果想要提前解封账号,他必须支付140元的违约金。 张先生气得不行,他觉得自己冤枉极了,明明是乘客自愿支付了高速费,怎么就成了自己的责任了呢? 于是,他赶紧联系平台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得到的答复却让他更加无语,平台坚持认为,乘客下单时选择了“不承担高速费”,而司机在没有经过平台确认的情况下自行收取费用,属于违约行为。 这下,张先生更加无奈了,他明白平台的规则,乘客下单时确实选择了不承担高速费,但他觉得既然他和乘客有明确的口头协议,而且乘客在了解了费用之后没有任何异议,支付了这笔钱,难道这就不是同意了吗? 而且,按照顺风车的本质,难道司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灵活处理费用问题吗?要是按照平台的规则,这岂不是连司机的选择权都被剥夺了? 不过,平台倒是从头到尾坚持自己的一套规则,完全没有考虑到司机和乘客之间的实际沟通。 平台的工作人员甚至告诉记者,他们不会根据司机和乘客的口头协议来处理问题,只会以乘客在下单时的选择为准。 这让张先生觉得自己简直是“撞了枪口”,规则被死死套牢,完全没有留给司机一点余地。 通过记者的采访,我们不难发现,这场争议背后其实反映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顺风车这一共享出行模式下,司机和乘客之间的沟通变得尤为重要,而且,由于平台和司机之间并非完全的雇佣关系,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因此灵活性和沟通显得尤为关键。 张先生虽然想要节省时间,选择走高速,但他在和乘客沟通时并未能完全遵循平台的规则,这就给了平台执行规则的机会。 可平台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尤其是司机和乘客之间的沟通细节。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张先生无疑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虽然他与乘客之间有着口头协议,但由于平台的硬性规则,整个事件显得有些“过于简单化”。 乘客在支付后投诉,平台只依据订单时的选择做处理,忽略了实际情况的特殊性。 这种“一刀切”的规则,给司机和平台之间的信任带来了不小的伤害。 这件事不仅让张先生觉得冤枉,也让人对平台的处理方式产生了质疑,对于顺风车平台来说,如何在严格执行规则的同时,也给予司机和乘客更多的沟通和灵活处理的空间,恐怕才是未来解决类似问题的关键。 大家觉得这件事情到底是谁的问题呢?张先生该不该承担这个后果呢?
宁波顺风车司机因收35元高速费被投诉,平台封号一周并要求退费,司机称已与乘客达成
叁号知识局
2025-09-30 17:09:07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