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乌克兰突然宣布了 2025年9月30日傍晚,第聂伯罗市上空响

红楼背疏影 2025-10-01 14:10:23

快讯!快讯! 乌克兰突然宣布了 2025年9月30日傍晚,第聂伯罗市上空响起刺耳的防空警报。俄罗斯无人机群突破防线,对这座乌克兰中部重镇发动突袭,造成1人死亡、15人受伤。当晚,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紧急喊话欧洲国家:"必须共同将俄罗斯无人机挡在我们的共同边界之外。" 袭击时间选择在日落后半小时,恰逢城市用电高峰。第聂伯罗水电站的控制系统遭到针对性攻击,虽然备用发电机及时启动,但仍导致部分区域供电中断2小时。这种"电力+心理"的双重打击模式,与2023年俄军对敖德萨的袭击如出一辙,但技术精度显著提升。 作为乌克兰第四大城市,第聂伯罗是连接东部前线与西部后勤的关键枢纽。这里集中了南方机械制造厂等军工企业,生产"海王星"反舰导弹等重要装备。同时,第聂伯河上的桥梁是乌军向顿巴斯地区输送物资的主要通道。 俄军此次袭击的深层目标,可能是试探乌军防空系统的部署情况。由于美国援助的"爱国者"系统主要部署在基辅和哈尔科夫,第聂伯罗的防空力量相对薄弱,主要依赖S-300和"山毛榉-M1"等苏联时期装备。这种防御缺口正被俄军系统性利用。 泽连斯基的连夜喊话包含三重战略意图:首先是催促德国尽快交付承诺的"IRIS-T SLM"防空系统;其次是施压法国加速转让"紫苑-30"导弹技术;最重要的是为10月5日的欧盟特别峰会造势,推动通过对乌防空援助专项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泽连斯基特别强调"共同边界"概念。这暗示乌克兰期望被纳入欧洲一体化防空体系,类似北约的"空中警戒"机制。但欧盟内部对此存在分歧,德国支持但法国担忧直接卷入冲突。 欧盟虽然于2024年启动"欧洲天盾"倡议,但实施进度缓慢。主要问题包括:各国防空系统标准不统一(德国偏好美制装备,法国坚持自主开发);军费分摊争议(波兰要求按GDP比例分摊,小国反对);以及技术整合难题(东西欧的指挥控制系统难以兼容)。 生产"紫苑"导弹的MBDA公司表示,即使开足马力,年产量仅能满足法国自身需求的40%。 雷神公司CEO坦言,增产"爱国者"拦截弹需要36个月周期。这种供需落差让乌克兰的防空需求难以快速满足。 俄军已将无人机作战提升到战略高度。2025年军改后,无人机部队脱离炮兵序列,成立独立的"无人作战总局"。其装备的"猎户座"攻击无人机数量已超300架,并建立了从喀山到克里米亚的无人机训练基地网络。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升级路径。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利用进口替代计划,实现了红外导引头、惯性导航系统的国产化。虽然性能仍落后于西方产品,但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适合大规模消耗战。 当前局势与1940年不列颠空战有相似之处:进攻方使用低成本无人机/轰炸机消耗防守方昂贵的防空资源;防守方依赖技术优势但数量不足;外部援助成为关键变量。但不同之处在于,现代防空系统的电子战能力更强,而攻击方的智能集群战术更复杂。 更近的参照是2020年纳卡冲突,阿塞拜疆使用土耳其"旗手"无人机成功压制亚美尼亚防空系统,证明传统防空体系在面对无人机群时的脆弱性。俄军显然吸收了这一经验,并加以规模化应用。 第聂伯罗袭击再次暴露能源设施防护的短板。乌克兰国家电网公司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已有23座变电站遭无人机攻击,修复成本超3亿美元。最薄弱环节是变电站的冷却系统,一旦损坏需要数周才能恢复。 美国提供的"吸血鬼"反无人机系统虽能有效拦截低速目标,但部署范围有限。更棘手的是,俄军近期开始使用热成像诱饵弹,这种造价仅2000美元的设备可模拟变电站热信号,误导防空雷达。 乌克兰技术人员开发出手机预警APP,利用众包模式报告无人机目击信息。这款应用在基辅试点时,成功将预警时间从3分钟提升至8分钟。但俄军随即升级电子战系统,干扰民用通信频段。 美国SpaceX提供的"星链"卫星网络成为关键通信通道。但最新情报显示,俄军"季拉达-2"电子战系统可局部阻断卫星信号。这种"矛与盾"的较量,体现现代战争中科技优势的短暂性。 第聂伯罗袭击可能是未来战争的预演。军事专家指出,当无人机单价降至1万美元以下,攻击方可采用"蜂群战术"饱和攻击。防守方需要发展激光武器等低成本拦截手段,否则经济上难以承受。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战争伦理。自主攻击无人机是否应该具有"杀生权",国际社会尚未形成共识。俄罗斯已在测试完全自主的"雷霆"无人机,这可能引发新的军备竞赛。 第聂伯罗的硝烟警示世人:无人机战争已从战术手段升级为战略工具。泽连斯基的求援不仅是武器请求,更是对欧洲安全体系的拷问。当乌克兰城市在无人机阴影下挣扎时,欧洲需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集体安全防线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信息来源:乌称俄军袭击第聂伯罗市 致1死15伤 财联社2025-10-01 01:35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红楼背疏影

红楼背疏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