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浙江,23岁女子走夜路,被3名男子尾随。女子吓得半死,壮着胆问:想干啥?男子笑着说:“别怕,求你帮个忙!”谁知,20年后,男子竟再次找上门,掏出100万支票,硬塞给她:请务必收下 戴杏芬出生在浙江仙居县杨府村,那地方是典型的乡村,山清水秀但生活条件一般。她从小跟着父母长大,家里人教她要乐于助人,遇事多帮一把。1993年,她刚23岁,在当地一家小工厂当会计,每个月工资也就80来块钱。那时候她已经结婚,丈夫在家帮着带两个孩子,她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常常要走夜路。生活挺朴实,她总觉得人多数是好的,遇到需要帮忙的就伸把手。她的日常就是工厂里记账,回家后照顾一家老小。她知道在外讨生活不容易,因为自己也经历过类似事儿。 何荣锋来自重庆酉阳县宜居乡元丰村,那里山多地少,家里穷得叮当响。1993年,他才17岁,父亲是屠户,帮村民收猪运到城里卖。那年父亲卖猪后钱包被偷,丢了上万块,欠了村民一大笔债。债主天天上门闹,家产都分了出去。何荣锋小学毕业就辍学,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跟母亲借了100块钱,和两个同乡一起外出打工,打算去浙江沿海找机会。他身材瘦弱,一路上吃过不少苦,对社会有点戒心,但还抱着一丝希望。三人坐火车到金华,钱被偷后只好徒步流浪十几天,捡剩饭,睡桥洞,脚上磨出血泡,到了仙居时已经衣衫褴褛,面黄肌瘦。 戴杏芬和何荣锋的人生起点完全不同,一个是本地打工妇女,日子过得稳当但不富裕;另一个是外乡少年,背负家庭债务,出来闯荡却先遇挫折。他们的相遇纯属偶然,但因为戴杏芬的举动,改变了何荣锋的轨迹。这事儿也提醒人,生活里小善举有时能影响深远。 那个夏夜在仙居县小镇,戴杏芬下夜班后推自行车回家,身后有三个身影跟着。她警觉起来,转头看清是三个衣破烂的少年,脸脏兮兮,最大也就十八岁。他们解释是从重庆来打工,火车上钱被偷,流浪十几天,白天捡剩饭,晚上睡桥洞。这晚他们求一口饭吃。她犹豫后决定相信,带他们回家。到杨府村小院,父母见三人进来虽愣住,但同意帮忙。她让三人坐堂屋长凳,去厨房烧水给他们洗脸手。母亲炒菜蒸饭,端上桌,三人狼吞虎咽,吃掉三大碗。 饭后,她见何荣锋脚上有血泡,找药膏帮他涂。另一个少年鞋裂,她拿旧鞋给他换。父母收拾厢房铺被,三人那晚睡得稳。次日,她骑车去附近工厂打听工作,说明三人情况,但工厂不愿收三个未成年,只有一个空位。三人商量后决定不分开,继续往前走。她从兜里拿30块钱,分每人10块,还包干粮塞进他们包里。叮嘱钱藏鞋垫里,别再丢。还说做事要讲信用,靠好名声立足。何荣锋记下地址,三人鞠躬离开。 这个事件的核心在于戴杏芬的信任和帮助。她没求回报,只是觉得他们是孩子,需要援手。何荣锋他们当时饥寒交迫,这份及时援助让他们看到社会还有温暖的一面。事后证明,这不只是一顿饭那么简单,还植入了诚信的种子,对何荣锋后来的发展起了作用。生活中,这样的善意循环往往从这些小事开始。 三人拿着钱和干粮去了温岭,没找到工作,又向老乡借钱去沈阳。何荣锋在家具厂从学徒干起,白天干活,夜里读书。有次老板要用劣质材料充实木,他直接摔工具箱,坚持不能这么干。正是这份原则,让他从底层一步步升到管理层,后来自己创办企业,身家过亿。他一直记着戴杏芬的教诲,生意上注重口碑,从不坑人。 这些年,他多次托人找戴杏芬,但因为记错名字成“戴信芬”,加上地址不准,寄的信都退回。写了上千封信,记录自己经历,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过程。2013年,一个浙江客户帮忙核实,终于确认身份。他赶紧赶到临海小面馆。戴杏芬起初没认出,他自报家门,她才想起来。两人聊起往事,他眼眶湿润,掏出100万支票给她,说没她当年帮忙,不知会怎样。她推辞,说帮人是本分,不求回报。他没勉强,以她名义捐给慈善机构。 2014年国庆,他再去杨府村旧屋,带5万现金和补品如鹿茸、人参、虫草,说帮修房补身子。她不当面拒,事后寄回补品,转账退钱。后来他投资拍公益电影《一辈子的姐弟》,两人像姐弟一样往来。她继续开面馆,说钱够用就好,心安最重要。 这个后续发展显示了何荣锋的坚持和感恩。他没忘记起点,事业成功后第一时间想报恩。戴杏芬的拒绝也体现她的本性,不图回报。他们的故事成了榜样,证明诚信和善良能在现实中得到回响。社会上类似例子不多,但这事儿接地气,让人觉得普通人也能创造正能量循环。
“天呐!狂追八年被拒,男子转身结婚女子却崩溃了!”痴情男苦追一女子八年,八次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