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在明想多了! 当地时间10月1日上午,在第77周年韩国国军日纪念讲话中,韩国总统李在明表示,为了和平以及繁荣,韩国不应依靠任何人,而是要提高自身力量。韩国未来将在坚实的韩美同盟基础之上收回作战指挥权,主导韩美联合防御体系。 熟悉韩国的人都知道,追求军事自主从来不是新鲜事,而是刻在韩国民族情绪里的长期诉求。从半岛分裂至今,韩国始终在安全议题上寻求更多话语权,尤其是面对朝鲜的核与导弹力量,这种“想自己做主”的愿望愈发强烈。 李在明此次提出的计划,正是这种诉求的集中体现:一边要大幅加码国防预算,把真金白银投入AI、无人机这类尖端科技领域;一边要把“收回战时作战指挥权”摆上明面,希望从美国手中接过联合防御的主导权。 单看这份蓝图,确实足够雄心勃勃。韩国在科技领域本就有不俗实力,半导体、电子产业的优势有目共睹,若能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军事科技的竞争力,打造出一支“让人不敢小觑”的现代化军队,似乎并非天方夜谭。 可现实往往比蓝图复杂得多,尤其是涉及“收回指挥权”这件事,懂行的人心里都清楚,在可预见的未来,想从美国手里完全拿回这项权力,难度堪比“虎口拔牙”。美国怎么可能轻易放手? 对美国而言,战时作战指挥权可不是一张写着“权力”的纸,而是它在亚太地区立足的关键筹码。想想看,美国在亚太搞同盟体系,在韩国驻军、搭建指挥体系,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区军事主导地位,这也是美国印太战略里的核心一环。 要是把指挥权还给韩国,意味着美国对东北亚安全事务的掌控力会大打折扣。一个军事上完全自主的韩国,万一哪天在战略选择上和美国“不同步”,甚至“自行其是”,岂不是动摇了美国在亚太的利益根基? 换作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会轻易丢掉这样的核心战略资产,美国自然也不例外。再说韩国自身,它其实也陷在“想自主却难自主”的安全困境里。嘴上说“不依靠任何人”,可真面对朝鲜的核威胁,韩国能完全抛开美国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现在韩美之间的情报共享、联合军演、核威慑承诺,早已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两国的安全绑在了一起。指挥权移交看似只是“换个人发号施令”,实际上牵扯到一整套复杂的体系:联合指挥中心怎么重构?情报怎么实时互通? 万一发生冲突,核威慑的触发条件谁说了算?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像难啃的硬骨头,少了美国的配合,根本无从解决。韩国要是强行“断奶”,反而可能让自己的安全处境变得更危险,这种“得不偿失”的事,韩国政府不可能不掂量。 这么一来,所谓的“收回指挥权”,更像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而非“一锤子买卖”。未来韩国或许能在和平时期多争取一些自主权,比如在边境巡逻、低级别冲突应对中多拿些主导权。 但真到了局势紧张、甚至爆发战争的关键时刻,美军主导的联合司令部体制,大概率还是会成为“默认选项”。毕竟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韩国很难承担起“独自扛下一切”的风险,而美国也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己在亚太的战略支点出问题。 李在明的讲话,其实也让我们看到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既要展现“自强”的决心,又不能彻底得罪盟友。韩国押注尖端科技,本质上是在为自己争取更多谈判筹码。 等自己的军事科技足够强了,在韩美同盟里的话语权自然会提升,收回指挥权的底气也会更足。从这个角度看,韩国在科技领域的投入,或许真能闯出一条路来。 毕竟韩国有过“汉江奇迹”的先例,在技术突破上从不缺韧劲,要是能把AI、无人机这些领域做深做透,说不定真能打造出一支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军队,让自己在东北亚的安全格局里多一分“不可替代性”。 可话又说回来,军事自主从来不是“技术强就行”,还得看战略环境、外交博弈的大背景。东北亚地区大国云集,中美俄朝的利益交织复杂,韩国的每一步国防调整,都可能牵动整个地区的神经。 就算韩国的军事科技上去了,真要和美国谈指挥权问题,还是得看美国的脸色,看整个印太战略的走向。只要美国还想在亚太保持主导地位,就不会轻易让韩国脱离自己的“掌控圈”,这是由大国的战略利益决定的,不会因为韩国的意愿而轻易改变。 说到底,韩国的“国防自主”之路,更像是一场“戴着镣铐的舞蹈”。有雄心是好事,有行动也值得肯定,但想跳出属于自己的节奏,还得先解开现实的枷锁。 未来韩国或许能在科技领域收获不少成果,让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但在指挥权这个核心问题上,恐怕还要在韩美同盟的框架里反复博弈。 对韩国而言,真正的“自主”,或许不是完全脱离美国,而是在同盟中找到更平衡的位置——既不失去美国的安全保障,又能实现自己的战略诉求。这条路到底能走多远,不仅要看韩国自身的努力,更要看东北亚乃至全球战略格局的变化。
韩国总统李在明这下笑得合不拢嘴了,看大屏幕上的尹锡悦被审讯时的神情,整个人都非常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