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1948年的上海,英国记者密凯尔·关昂,剧目所致—— 所有的码头都非常繁忙,从世界各处来的货船正在大量卸货。在外滩,在上海所有的马路上,奢侈的汽车一辆又一辆,疾驰而过。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直插天际,这里的华丽丝毫不输世界上别处的大都会。商店里堆满了华丽的绸缎,贵重的照相机和自来水笔,巧克力糖和罐头食物。 但是在这些商店的玻璃窗底下,却有着大量的流浪儿和乞丐,蜷缩着睡在那里。如果你把目光从繁华的高度降下来,落在冰冷的马路边上,你会发现到处都是穿着破烂,衣不遮体,面有菜色的男男女女和小孩子,在挨饿,在疾病中,或者已经死去,僵硬在那里。 密凯尔曾经以英国公使馆职员的身份,和所谓“中央政府”的大小官吏谈过话。 有时是在他们挥霍浪费的鸡尾酒会上,觥光交错间;有时是在他们华丽的现代化办公室里,擦得发亮的大书桌旁;或是在他们那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气的家里的奢侈环境中。他们穿着整齐的制服和美丽的旗袍,永远衣着得体,英语往往都说得很不错,声调轻柔缓慢,词句得体优雅。 如果深聊下去,你就会发现,在他们精心梳理的画皮底下,他们老是失去信心、不安、散漫、急躁、不满和过分挑剔。尤其是在国民党政府里做事的年轻男女们,回到自己家里时,总是悲观而不愉快,并且常常害怕着一种他们不愿说,也说不出的某种东西。 这样的“中国”,让密凯尔觉得虚幻,不真实,那么真正的中国,又在哪里呢? 告别大都市,辗转来到胶东半岛,这是山东海岸上的一个小小的渔村。 那里没有发光的汽车,也没有带抽水马桶的现代化旅馆,密凯尔整晚睡在一辆敞篷大卡车上的草窝子里,穿过冰冷的黑暗,天亮以后,他睁眼看去,发现这里有着跟大上海不一样的解放区的“繁华”,一个新社会的象征: 一条长长的人的行列,伸张在前面的大路旁边,他们正在拉着推着独轮车,上面高高地堆满了货物,这队伍往前看不到头,往后看不到尾。 密凯尔问同行者,这些人是干什么的? 有人大声告诉密凯尔:“他们是运粮食和供给品给前方部队的。” 独轮车的行列似乎是无穷尽的,密凯尔拿着本子开始计算:100,200,300,400,500…… 最终数烦了的密凯尔,在卡车停在桥边休息的时候下了车,他也想尝试着推车,在善意的哄笑声中,跌跌撞撞,好不容易才推出了十几米。老乡们告诉密凯尔,他们要每天把这些货物,在寒冷的天气里,推着拉着走五六十里,有时甚至要走八十里路。 在密凯尔看来,作为刚从“国统区”过来的人,他觉得最感动人的,就是这里并没有当兵的,用鞭子或刺刀押着他们走,他们紧张地用力向前走了又走,完全出于他们自愿。 他们向前走,走向哪里? 他们告诉密凯尔,他们走向新中国! 由此,密凯尔得出结论: “我对解放区事务看得越多,我越认识到他们真是一个大家庭——为了自由,为了民主,为了进步,并且为了一切人类社会里认为好的,有建设性的东西而团结,奋斗着。” 全文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R6uLu4x2CNHwkCaxO45BNA
向着新中国,发出万丈光芒! 1948年的上海,英国记者密凯尔·关昂,剧目所致——
史海摆渡人
2025-10-02 04:20:23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