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王世襄和袁荃猷结婚。婚后,王世襄发现妻子除了会剥蒜,其他家务活一概不会。一次,她把一颗葱层层剥光,剥完发现什么都没有,于是埋怨老王:“你是不是不会买葱,为什么葱里什么东西都没有?” 王世襄与袁荃猷,这对同样出身书香门第的青年才俊,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并不奢华,却满溢着真诚和温情。亲友们都羡慕这对佳偶,郎才女貌,气质相投。 新婚的甜蜜尚未散去,生活中的琐碎便扑面而来。王世襄自幼接受良好教育,既熟悉琴棋书画,又对金石字画、竹木牙角等文玩器物情有独钟,可谓是满腹学问。 反观袁荃猷,自小生长在优渥的环境中,琴棋书画样样皆通,却对日常生活的琐事知之甚少。她在家务上的“天真”,常常令王世襄啼笑皆非。 有一次,王世襄让妻子准备些葱做调料。袁荃猷兴致勃勃地提起那颗新鲜的葱,学着剥蒜的模样,一层一层往下剥。 剥到最后,手里只剩下几缕干瘪的皮,她愣住了,随即一脸委屈地埋怨起丈夫:“老王,你是不是不会买葱?怎么葱里什么都没有?” 王世襄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忍不住哈哈大笑,笑声里既有宠溺也有无奈。从那以后,家里人常常拿这件事取笑她,称她“剥空葱”。 袁荃猷自己也不好意思,每次想起,脸上总带着少女般的红晕。 这种看似笨拙的生活态度,并未影响夫妻感情。相反,王世襄从这份“不会过日子”的单纯里,看到了妻子与众不同的真性情。 于是,家务的重担多由他和家人分担,而袁荃猷则更多地用陪伴与关怀,成为王世襄精神上的伴侣。 1957年,全国上下风声鹤唳。王世襄因被人诬陷,背上了“偷盗文物”的莫须有罪名。一天傍晚,突然闯进来一队人,将他押走,并在家中大肆搜查。 书籍、字画、古董、笔砚……凡是能拿走的几乎被翻了个底朝天。袁荃猷心中惶惶,却始终保持冷静。她知道丈夫的为人,绝不会做出那种伤风败俗之事。 抄家一连数次,每一次都闹得鸡飞狗跳,可每一次都无功而返。原因很简单——王世襄清清白白,根本没有所谓的“赃物”。 而在这场风波中,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袁荃猷。 她凭借自身的冷静与机智,多次拿出证据与证言,为丈夫辩白,坚称王世襄的研究与收藏皆属正途,与盗窃毫无关联。 她奔走于机关之间,白天应对冷漠的质问,夜里整理证据到深夜。一次次据理力争,终于换来了丈夫的平安归来。 当王世襄走出阴影,重新回到家中时,看到的是憔悴不已的妻子。 那一刻,他心中翻涌着无言的感激。若不是袁荃猷不顾一切的坚持,他或许还将蒙冤下去。夫妻间的感情,也在这场风雨中愈发牢固。 此后数十年,王世襄潜心研究文物、书画与工艺美术,著述颇丰,成为当代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 无论是鸟笼制作、竹刻艺术,还是古籍校勘,他都有独到见解。而在他背后默默守候的,始终是袁荃猷。 她渐渐放下当年“不会做家务”的天真,转而成为真正的贤内助:帮他整理笔记,照料日常起居,陪他出入文博场所,甚至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丈夫的事业。 岁月流转,到了21世纪,两位老人已步入耄耋之年。2003年10月,袁荃猷因病住院。病榻上的她气息渐弱,却依旧牵挂着丈夫。 就在这时,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王世襄获得了荷兰克劳斯基金会生存与创新大奖,并附带十万欧元的奖金。这是对他一生学术贡献的国际认可。 消息传到病房时,袁荃猷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她用尽全身的力气,转过头看着王世襄,微笑着说:“老王,这笔钱,我们捐出去吧,捐给希望工程。” 王世襄眼眶顿时湿润,紧紧握住妻子的手,坚定地点头:“好,我们一起捐。”那一刻,病房里充满了一种庄严而温暖的气息。夫妻二人心意相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将荣誉化作对社会的馈赠。 不久之后,袁荃猷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王世襄在妻子去世后,常常独坐书房,凝望着她生前留下的物件。 他说:“没有她,我这一生不可能如此完整。”那十万欧元的捐款,化作一座无形的丰碑,不仅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也延续了他们共同的家国情怀。
1945年,王世襄和袁荃猷结婚。婚后,王世襄发现妻子除了会剥蒜,其他家务活一概不
牧童的娱论
2025-10-02 12:43:30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