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专家:原来以为电磁弹射很难,因为美国的福特号航母,测试3年5个月。而福特级的第二艘肯尼迪号,更是测试5年9个月,到现在还没出港。 电磁弹射技术到底有多复杂,光是看看美国的经历就能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的确非常困难。 自2017年服役以来,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就饱受各种麻烦,直到今天,这一系统仍然在影响舰载机的作战效率。 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从最初的设计到测试阶段,花费了足足三年零五个月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研发团队面临了技术上、工程上的巨大挑战,系统多次出现故障,造成进度的延迟。 即使系统最终投入使用,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2017年福特号服役后,仅在2021年首次部署时,就因为电磁弹射系统出现故障,不得不提前返航,部署计划受到了严重影响。 更令人沮丧的是,截至2024年,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已累计出现了107次严重故障,也就是说,几乎每执行400架次弹射任务,就会出现一次停摆。 这个问题的频繁发生,直接影响了航母的战斗力和舰载机的作战效率,给美国海军带来了巨大的后勤压力。 不仅福特号,第二艘搭载电磁弹射系统的肯尼迪号航母,问题同样严峻。 自2019年开始进行电磁弹射系统的测试至今,已经过去了五年零九个月,但肯尼迪号的电磁弹射系统依然未能完成全面的海试,距离形成战斗力更是遥不可及。 测试进程的缓慢以及技术上的难题使得美国海军无法充分发挥其新型航母的战力,而电磁弹射的成熟度成为了航母战斗力提升的巨大瓶颈。 这一系列的失败和困难,暴露出电磁弹射技术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包括高强度的工作负荷、系统的稳定性、以及高成本的维护等问题。 当初许多专家都一致认为,电磁弹射这一技术无论谁去研发,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美国的“福特”级航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可中国的福建舰仅用了不到两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这一复杂技术的突破。 这种差距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两国工业体系的差异。 美国的航母项目几乎完全由少数巨头主导,项目的管理和执行存在严重的问题。 承包商如通用原子公司之前甚至没有做过弹射器的生产,海军和船厂的合作也并不顺畅,设计方案的反复修改导致了项目进度的不断延迟,甚至出现了船厂和飞机制造商之间的沟通不畅,问题层出不穷。 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在此过程中暴露出其工业基础的空心化现象:熟练工人的短缺,特种钢材的供应延迟,甚至为了维持进度,竟然出现了拆解“肯尼迪”号航母零件来修理“福特”号的荒谬情况。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福特”号的建造成本大幅上涨,仅电磁弹射系统的研发和采购成本,就从最初的几亿美金飙升至十几亿美元,而整个航母的造价更是超过了130亿美元。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福建舰采用了不同的路径。 中国在航母项目上走的是“产学研”协同攻关的道路,国家工业体系协同创新,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探索,最终选择最优解。这种路径不仅加快了技术研发的速度,还避免了后期可能出现的技术不兼容问题。 同时,中国的供应链完全自主可控,航母与舰载机的设计从一开始就进行了同步规划,确保了后期生产和操作的高度匹配。福建舰每万吨的建造成本,只有“福特”号的35%。 从经济账来看,“福特”号的建造成本已是巨大的负担,而福建舰则通过高效的系统集成和自主研发,成功控制了成本,实现了航母建造的性价比。 实际上,“福特”号的困境并不是电磁弹射技术本身不可行,而是由于美国在技术选择、工业体系和顶层设计上的错误,导致了项目的长期滞后和成本失控。 福建舰的成功,展示了一个后发优势的国家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精确的战略选择和高效的资源整合,跳过那些技术障碍,绕过前人的错误,最终取得突破。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世界首次五代机舰上电磁弹射,网友替“福建”@“福特”》
火上了人民日报!9月16日,新疆,塔里木大学新生军训,不站军姿,不踢正步,竟干了
【35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