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那么小,二战时却有力量侵略那么多国家?因为说白了,日本其实一点也不小,人口也不少,在当时是东亚唯一的列强。 顺着“日本二战时绝非小国”的观点往下说,这背后藏着一套“抢地盘-榨资源-扩兵力”的连环套路,每一步都透着掠夺的算计。甲午战争后吞下台湾、朝鲜半岛,不仅让领土直接翻倍,更拿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台湾的蔗糖、樟脑和朝鲜的粮食,成了日本原始积累的提款机。 日俄战争啃下东北部分土地和半个库页岛,又把触角伸向了更肥沃的资源腹地,这时候的日本已经不是困在37万平方公里本土的岛国,而是握着东亚多处战略要地的区域霸主。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关键一步,整个东北被收入囊中后,日本的控制区瞬间膨胀,加上之前的殖民地,地盘规模直逼700万平方公里,这体量比当时的法国、德国加起来都大,说它是“弹丸之地”简直是对被占领区的无视。更重要的是东北这块宝地,日本在这里搞起“工业日本,原料满洲”的把戏,把张作霖父子留下的兵工厂、航空工厂全据为己有,还设立了“满铁”“满炭”等200多个会社,直接掌控了东北的经济命脉。 1932年到1945年,光是煤炭就被掠走2.23亿吨,抚顺煤更是成了日本海军船厂的专用燃料,没有这些煤,日本的军舰大炮都造不出合格的钢材。还有1100万吨生铁、580万吨钢和1.4亿立方米木材,全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本土的军工基地,东北彻底成了日本战争机器的燃料库。 人口上的优势更明显,日本本土7000多万人口本就不算少,再加上朝鲜2140万、台湾数百万和东北数千万的殖民地人口,总数逼近5亿,这可是庞大的人力储备库。1938年起日本在朝鲜搞“志愿兵”制度,后来直接征召,前后拉了24万多朝鲜籍士兵入伍,其中12万多成了军属,这些人大多被派到伪满洲国当警察或补充兵力,被中国民众骂作“二鬼子”。台湾也没逃过,总共动员了20万多人,其中3万多人战死或失踪,这些殖民地兵员不仅填补了日本本土兵源的缺口,还成了镇压占领区的帮凶。日本本土更是全民皆兵,二战期间总共动员了781.4万人,虽然阵亡率高达29.43%,但庞大的人口基数让它能持续派兵侵略。 有了地盘和人口,日本的工业实力也跟着疯长,1937年时它的工业总产值达到60亿美元,是中国的4.4倍,钢铁产量580万吨,更是中国4万吨的145倍。这时候的日本已经能年产1580架飞机、9500辆汽车和330辆坦克,而中国这些装备的产量几乎为零,这种差距就像成年人和小孩打架。 更鸡贼的是,日本把殖民地当成了工业扩张的跳板,在东北建了6878家工矿企业,“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一家就掌控了从原料到制造的全链条,这些殖民地工业产出全被用来造武器,形成了“越侵略越有钱,越有钱越能侵略”的恶性循环。 等到全面侵华后,日本又把目光投向了东南亚,这里的石油、橡胶是它的新目标。当时日本本土年产石油才40万吨,而荷属东印度群岛一年能产300万吨,是它的7倍多,偏偏美国还切断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逼得日本铤而走险。 1942年日军出动10万兵力,配上430架飞机和两大舰队,专门去抢印尼的油田,为了保住设备不被破坏,还搞突然袭击,空降兵直接降到油田区。拿下巨港、打拉根等产油区后,石油源源不断地运回日本,支撑起联合舰队的远洋作战,要是没有这些东南亚的资源,日本的飞机军舰早就成了一堆废铁。 日军的编制也很会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师团作为最高作战单位,每个师团配上从殖民地掠夺的装备,战斗力远超很多国家的部队。而这些师团的补给,全靠占领区“以战养战”,东北的粮食、朝鲜的矿产、东南亚的橡胶,像血液一样流入日军的血管。比如1943年东北产煤2500万吨,70%都被日本抢走,这些煤烧成的焦炭又用来炼钢铁,再做成枪炮打回亚洲各国,这种掠夺式的作战模式,让日本不用完全依赖本土资源就能维持大规模侵略。 说到底,二战时的日本早就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国”,它靠着一次次侵略吞并地盘,用殖民地的资源喂肥自己,再把殖民地人口变成兵源和劳动力,硬生生堆出了侵略多国的实力。那些说它“小国野心大”的说法,其实没看清它靠掠夺壮大的本质,毕竟握着70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近5亿人口,再加上抢来的工业基础,有底气四处挑事也就在所难免了。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11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