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刚过去十几天,附近的煤矿工人已经陆续开始工作,刚下矿没多久,突然听到脚底下传来阵阵嘶吼声:“救救我…救救我…”所有此刻人汗毛耸立,心里一惊这咋回事。[无辜笑]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唐山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万余人遇难,这场地震发生时,开滦煤矿各矿井下正有一万多名工人在夜班作业。 地震切断了矿井的供电、通风、提升、通讯和排水系统,矿工们被困在深达数百米的井下,与地面完全失联,按照常理推断,这样的情况下伤亡会非常惨重。 但最终的统计数据显示,开滦煤矿井下万余名工人中,仅有7人在地震中遇难,伤亡率不到万分之一,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一系列值得记录的细节。 吕家坨矿地震时井下有1006名工人,矿革委会副主任贾邦友当时也在井下,他迅速召集能找到的党员和干部,在黑暗中组建了临时指挥组。 他们制定的撤离顺序是,外单位来支援的工人先走,接着是地面下井的工人,然后是采煤工人,干部和党员留到最后,这个安排的逻辑是让对井下环境不熟悉的人优先撤离,熟悉地形的人断后。 升井的唯一通道是一条竖井梯子,高度超过90米,分成14节,每次只能通过一个人,在完全没有照明的情况下,1000多人排队等待,整个过程持续了近5个小时。 据后来的记录,这个过程中没有发生踩踏和混乱,每个人爬完一节梯子,下一个人才开始攀爬,党员干部分散在队伍各处维持秩序,确认最后一名工人上井后才离开。 许多矿工升井后发现地面建筑已经坍塌,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立即回家寻找亲人,而是参与到矿区的抢险工作中,这个选择听起来不近人情,但当时矿井设备受损严重,如果不及时抢修,后续会有更大的安全隐患。 地震后第16天,赵各庄矿恢复了部分产能,生产出第一批煤炭,震后一年半内,开滦煤矿的产量基本恢复到震前水平。 开滦煤的特殊之处在于其煤质,这种煤的发热量高、含硫量低,当时被鞍钢等大型钢铁企业指定使用,1976年全国工业用煤供应紧张,开滦的快速复产对冶金、化工等行业的恢复起到了实际作用。 地震后第15天,也就是8月11日,搜救队在赵各庄矿井下780米深处发现了5名被困矿工,他们是李宝兴、陈树海、王树礼、王文友和崔志亮。 这5人在地震时被困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平台上,周围的巷道坍塌阻断了出路,他们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靠饮用井壁渗出的水维持生命,在井下待了整整15天。 被发现时5人都已经极度虚弱,几乎无法说话,救援人员用担架将他们一个个抬出井口,送往医院治疗。经过抢救,5人全部存活。 这个救援案例后来被写入矿山救援教材,它说明即使在极端环境下,只要有水源和适当的位置,人的生存时间可以比预想的更长,这为后来的矿难救援提供了不放弃搜救的依据。 网友们感慨万千: “看完泪目了,这才是真正的党员干部!贾邦友让群众先走,自己最后一个离开矿井,现在哪有这样的领导?致敬!” “李宝兴这五个人能活下来真是奇迹,靠脏水撑了15天,人的求生欲太强了。想想现在遇到点困难就抱怨,真该学学老一辈的坚韧。” “罗履常明明安全了还返回井下救人,这种过命的交情现在太少了,矿工们把他当兄弟,他拿命回报,这才是人性光辉!” “开滦煤矿的井架没塌真是万幸,但更关键是秩序井然,一千多人摸黑爬梯子没人挤没人抢,换今天可能早踩塌了,那时候的人心真齐。” “最戳我的是王树斌的故事,他和妻子指尖碰指尖却救不了她……40年了还每年去祭奠,这种遗憾太痛了。天灾无情,但人间有情。” “唐山地震时全国动员的速度让人震撼,解放军几小时就到现场,对比国外灾难救援,中国效率永远值得信赖!” 如果今天你遇到类似灾难,你相信身边人会像开滦矿工那样互助,还是各自逃命? 官方信源:中国新闻网
国庆回来婆婆说要给我们10万存款一下子进账10万,真是幸福来得太突然了说
【13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