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纽约时报的记者斯威夫特,在看了中国工厂内机器人是如何作业的视频后,非常的义愤填膺。他写了一篇报道《中国在工厂使用的机器人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地区总和》,以此来猛烈抨击美国的企业不思进取。 斯威夫特在报道里贴出了一组扎眼的数据:工信部今年 8 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达 470 台 / 万人,远超全球平均水平,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 14.4%,而美国同类数据还停留在 270 台 / 万人左右。 更让他揪心的是具体场景的差距,视频里上海智元的远征 A2-W 机器人能自主避开车间工人和设备,双臂协同处理不同尺寸的物料箱,遇到故障还能自行纠错,这些功能让美国工厂里仍在做简单重复劳动的传统机械臂相形见绌。 他特意去查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近期动态,发现类似的规模化应用不是个例。深圳优必选刚拿下 2.5 亿元的人形机器人订单,Walker 系列机器人已经进入比亚迪、吉利的工厂实训;上海开普勒的 “K2 大黄蜂” 能搬运 30 公斤货物,定位精度达到 0.01 度,正和上汽通用合作打磨生产流程。 更关键的是核心技术的突破,以前制约中国机器人发展的伺服电机、减速器等零部件,现在国内企业已经能做出转矩密度比欧美产品高 20% 的型号,不再依赖进口。 斯威夫特在报道中对比了美国企业的现状:传统制造巨头仍在沿用十年前的自动化设备,新兴科技公司的机器人项目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商业化落地寥寥无几。 他翻出扎克伯格此前对苹果的批评 ——“20 年没发明伟大的东西,只靠压榨生态赚钱”,借此延伸到整个美国制造业,“我们的企业沉迷于短期利润,不愿投入长期研发,而中国企业正在用真金白银砸出机器人产业的未来”。 他在报道里详细描述了中国机器人的 “实战能力”:智元机器人在富临精工的车间里,从最初覆盖 2 个产线点位,扩展到 15 个上料点,每日承接 500 台以上产能的配送任务,连空箱回收都能自动完成。 更让他意外的是中国企业对易用性的追求,为了让客户能自主开箱调试,工程师们重构了机器人的包装和初始化流程,甚至计划实现 “小学生 30 分钟学会操作” 的目标。这种从技术到落地的高效推进,让美国企业的拖沓显得格外刺眼。 斯威夫特还发现,中国的机器人应用已经渗透到更多细分领域。浙江吉泰的爬壁检测机器人能吸附在风电叶片上高空作业,解决了人工检测的高风险难题。 深圳赛博格搭建的开放平台,吸引 20 多家零部件企业共同开发专用机型,应用场景从矿山巡检延伸到海上油气开采。这些多元化的突破,印证了中国机器人产业不是单点冒进,而是全产业链的协同升级。 他在报道结尾忍不住发问:“当中国已经连续 12 年坐稳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当他们的机器人开始出口到我们的盟友国家,美国企业还能靠‘技术优势’的老本吃多久?” 这话戳中了不少美国制造业从业者的痛处,有行业高管在评论区坦言,美国企业确实过于依赖现有技术,在机器人规模化商用上至少落后中国 3 到 5 年。 斯威夫特的愤怒并非没有依据。他列举了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过去五年美国制造业自动化改造投入年均增长不足 5%,而中国仅上海一地就出台专项方案,明确要打造物流装配、工业制造等机器人应用示范场景,政策与市场形成了良性循环。 正如他在报道里写的:“中国机器人的领先不是偶然,是数百亿资金投入、数千家企业攻关的必然结果,而我们缺的正是这种长期主义的决心。” 这篇报道很快在美国商界引发热议,有人认同斯威夫特的批评,认为企业该加快自动化转型;也有人辩解美国聚焦高端研发,只是商业化节奏不同。 但无论争议如何,视频里中国机器人在车间里精准作业的画面,已经成了刺痛美国制造业神经的现实 —— 当竞争对手在机器人赛道上加速领跑,“不思进取” 的批评或许真该让美国企业警醒了。 看着中国工厂里机器人日夜不停地干活,效率一涨再涨,再看看美国企业那副得过且过的样子,换谁都得替他们着急,也难怪这位纽约时报记者会忍不住怒斥,这怒里藏着的是对美国制造业的失望啊! 信源:环球网
最近,纽约时报的记者斯威夫特,在看了中国工厂内机器人是如何作业的视频后,非常的义
烟雨评社
2025-10-07 11:48: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