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打贸易战后,美国大豆因为丢了中国订单,一下陷入了麻烦。特朗普近来想了两个办法解决,结果都没什么用:一是拿收来的关税钱补贴农民,可这钱其实是美国消费者掏的,只能临时救急,补不上失去中国市场的大窟窿;二是派团队去找新买家,不管是墨西哥、欧盟这些老客户,还是印度这种以前几乎不买美国大豆的新对象,要么市场太小(加起来还不到中国的零头),要么像印度那样自身大豆产量高,怕冲击本土农业不敢多买,根本填不上缺口。虽说特朗普打算跟中国谈大豆的事,但这困局本来就是他自己发动贸易战搞出来的。 另一边,阿根廷的做法更让特朗普没辙。美国之前趁阿根廷选举失利、金融动荡,抛了个200亿美元的援助方案,条件是让阿根廷疏远中国,比如停掉和中国的货币互换。可阿根廷稍早前收了承诺后,不光没疏远,反而延长了和中国的货币互换期限,还取消了谷物出口税、提高了高粱出口标准——这些都是专门为了贴合中国市场改的。毕竟中国几乎包圆了阿根廷的高粱出口,特朗普想靠援助绑住阿根廷、挤掉中国在南美市场的想法,彻底落空了。 这事把贸易战的“反作用力”和全球化的“硬道理”掰得很清楚。特朗普想靠“压别人+绑盟友”摆弄贸易,却踩了两个关键的坑:一是低估了中国市场的分量——全球就中国能吃下美国大豆的产能,巴西、阿根廷接得了部分订单,却填不满中国留下的窟窿;二是错把行政手段当解药——拿关税钱给农民发补贴,本质是让美国人自己买单,顶多堵个小口子,堵不住市场流失的大裂缝。 阿根廷的选择更像一面镜子。面对美国带政治条件的“援助大饼”(200亿到账不明、还逼它疏远中国),和中国实打实的“订单支票”(几乎包圆高粱出口、需求直接关系农民收入),它毫不犹豫选了后者——哪怕得罪美国,也要抱紧中国这个“饭票”。这哪是选边站?根本是选“谁能真金白银帮自己”。 说到底,全球化不是政客的棋盘,贸易合作也不是靠施压能成的。谁能给稳定的需求、谁能搞互利共赢,谁才是真靠谱的伙伴。特朗普想靠强硬手段扭转市场规律,最后只能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迟迟等不到中方订单后,特朗普开始另寻出路,却又收到一个坏消息特朗普确实急了。2
【12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