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北极科考任务已于2025年9月收官,此次科考一共采集了183份生物样品以及

慕然初心 2025-10-08 11:16:27

我们的北极科考任务已于2025年9月收官,此次科考一共采集了183份生物样品以及大量沉积物、岩石和海水样本,这些高质量样本将有助于我们研究北极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 这次参与科考的船队阵容十分强大,包括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极地”号破冰船、“探索三号”科考船以及搭载“蛟龙”号的“深海一号”科考船。船队最远航行至北纬77.5度,创下了中国北极科考的最北纪录。并取得了两项标志性成果: 壹:搭载于“深海一号”科考船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在北极冰区的首次载人深潜。 贰:我们实现了“蛟龙”号与无人潜水器在极地协同作业,解决了水下的通信、定位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这是人类首次在北极进行协调作业。 然而,这支在公海进行科研活动的船队,却遭到了美方的紧密监视。根据报道,美国海岸警卫队多次出动C-130J运输机/巡逻机对中国科考船进行低空侦察和盘旋。 加拿大军方也派出CP-140侦察机,海岸警卫队船只紧随“雪龙2”号。 7月25日左右,当“雪龙2”号在阿拉斯加乌特恰维克以北约290海里,约距美国单方面主张的所谓“扩展大陆架”边界130海里的公海作业时,美军飞机进行了长达6圈的绕飞侦察。 美国2023年底单方面画了张图,把北极100万平方公里海域算成自己的“扩展大陆架”,把公海圈成了“自留地” 。但美国自己都没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这个“主张”没国际法背书,也不被俄罗斯等北极国家承认 。中国科考船的活动区域,距离阿拉斯加海岸还有几百公里,妥妥的公海范围,连加拿大军方也只是说“不在本国领海内”,只是“滋扰民事船只”。 随着全球变暖、海冰融化,北极航道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水下的资源开采难度也降低了。围绕着航道的主导权和资源开发权,北极已成为地缘战略博弈的新舞台。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也是有着我们的战略考量的。 第一,我们要为气候安全抢拿“第一手数据”。北极变暖速度是全球的三倍多,它的冰盖融化不光抬升海平面,还直接影响东亚的寒潮、暴雨等气候,关系到咱们的防灾减灾和粮食安全 。以前咱们研究北极全靠别人的二手资料,现在“雪龙2”带着120多套先进设备,能测海冰、查洋流、布放冰基浮标,甚至用“蛟龙”号深潜观测,填补了很多高纬海区的数据空白 。这些数据不是纸面上的数字,也为未来精准的做气候预测保有底气。 第二,为“冰上丝绸之路”探路。北极航道是连接东北亚和欧洲的最短航线,比走马六甲海峡能省几千海里,对咱们这个贸易大国太重要了 。但这条航道的海冰变化、暗礁分布都是未知数,“雪龙2”的科考就像在画“安全地图”,记录不同季节的海冰厚度、标注危险区域,以后商船走这里,咱们能提供精准的冰情预报和路线规划,这都是实实在在的贸易优势 。 第三,打破西方对北极的“知识垄断”。以前北极事务基本被美西方说了算,中国作为北极理事会观察员国,常被当“外人”。现在咱们常态化科考,建黄河站、搞“气—海—冰—生态”立体观测,用数据证明北极变化关乎全球,不是某几个国家的私产 。我们这次科考就捕捉到了北极“海雪”形成机制的关键线索,这些成果就是我们在北极事务中争取话语权的硬通货 。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国都去得,为什么北冰洋中国就去不得。“寇可往,我亦可往”!

0 阅读:4
慕然初心

慕然初心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