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姐妹陪读被拒,印度学生连夜改签德国,中国移民局9月新规把陪读范围砍到只剩配偶爸妈,印度研究生想带弟弟妹妹来,签证窗口直接关。 2023 年一年里,有 2.3 万名印度学生来到中国求学,其中六成以上都选择了计算机专业。他们选中国,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计算机学科在国际上认可度高,教学资源扎实。 另一方面,中国高校的学费比欧美国家低不少,计算机硕士一年学费大概在 2-3 万元人民币,远低于德国的 5-8 万元和加拿大的 6-10 万元。但对这些印度学生来说,留学路上最大的顾虑不是学费,也不是语言或学业压力,而是家里年幼的兄弟姐妹没人照顾。 很多印度家庭里,长子长女往往要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把弟妹留在印度交给年迈父母或亲戚,始终让他们难以安心。 他们原本的期待很清晰:在华读研期间,既能跟着导师做研究、学技术,也能让弟妹来中国读国际学校或语言班,一家人在异国相互照应,既完成学业又兼顾家庭。可这样的期待,被几起违规事件彻底打破。 有媒体曝光,某高校有 5 名印度计算机研究生,因为要花时间照顾来陪读的兄弟姐妹,频繁缺课,一学期最多的缺了 12 节,最终导致专业课挂科;还有 3 名持陪读签证的亲属,瞒着学校和管理部门,偷偷去当地工厂打黑工,被劳动部门查处。 这些事一传开,立刻引起了移民管理和教育部门的警惕 —— 陪读政策本是为了让学生更安心学习,结果反而影响了学业,还出现了违规打工的情况,收紧政策成了必然选择。 9 月新规落地后,高校也迅速跟进调整,在教务管理系统里加装了缺课预警功能。只要学生无故缺课达到 2 次,系统就会自动向导师和国际学生管理办公室发送提醒;要是缺课次数累计到 5 次,直接取消该学期的选课资格,影响学业进度。 政策调整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印度学生的签证拒签率明显上升,从之前的 15% 左右涨到了 23%,涨幅达 8 个百分点。拒签的主要原因,就是申请兄弟姐妹陪读的材料不符合新规要求,还有部分学生因为之前有亲属陪读记录,材料审核变得更严格。 消息传到印度,不少学生家长在留学生论坛和社交平台上表达焦虑,用印英双语呼吁 “家庭团聚是基本需求”“不让带弟妹,孩子没法安心读书”。他们提到,印度文化里 “长姐如母、长兄如父” 的观念根深蒂固,让孩子独自在国外求学,却无法照顾弟妹,不符合家庭责任的认知。 面对这些呼声,中方相关部门的回应很明确:“学业优先”。这四个字清晰划分了边界 —— 留学生来华的核心目的是完成学业,不能让陪读亲属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管理规范,情感需求需要让位于规则本身。 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少印度学生开始把目光转向陪读政策更宽松的国家,德国和加拿大成了主要选择。 德国允许留学生为未成年兄弟姐妹申请陪读签证,只要能提供 8000 欧元(约合 6.3 万元人民币)的银行存款证明,证明有足够经济能力支撑亲属在德生活。 加拿大的政策更灵活,陪读亲属还能申请临时工作签证,减轻经济压力。一时间,德国高校的申请系统和加拿大移民局的官网,成了很多印度学生深夜查询的重点。 可现实很快给了他们新的难题:德国和加拿大的留学成本远高于中国。不算生活费,单是一年的学费,德国就比中国多 3-5 万元,加拿大更是多 4-7 万元,加上房租、饮食等生活开支,一年下来要多花不少钱。 对很多并不富裕的印度中产家庭来说,这笔额外开支是不小的负担。于是出现了一种矛盾的情况:学生们一边积极了解德国、加拿大的申请流程,一边又忍不住计算中国留学能省下的 3 万元学费,不少人在两者之间反复犹豫,陷入两难。 这种犹豫的背后,是规则与亲情的拉扯。官方制定规则,是为了维护出入境管理秩序和高校教学质量,减少非必要的管理压力;而印度学生的亲情需求也很现实,照顾弟妹是他们默认的家庭责任,难以轻易放弃。 不过,也有一些隐性的情况值得关注:部分学术表现特别突出的印度学生,比如有论文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或是在国际编程竞赛中获奖的,在申请签证时会获得更多关注。 学校的国际学生办公室会主动为他们出具推荐信,说明其学术能力和学习态度,帮助签证官更全面评估申请,这类学生的签证通过率会相对高一些,这似乎暗示着,当学术实力足够突出时,规则可能会留出一定的灵活空间。 如今,这场关于规则与亲情的博弈还在继续。是政策会根据实际需求微调,还是学生最终为了亲情放弃中国的性价比优势,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单一事件,而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管理规则与个人需求碰撞的缩影,每一方都在权衡自己手中 “牌” 的价值,却暂时找不到能让双方都满意的平衡点。 信源:观察者网
兄弟姐妹陪读被拒,印度学生连夜改签德国,中国移民局9月新规把陪读范围砍到只剩配偶
烟雨评社
2025-10-08 15:45:32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