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若要度过供暖季,需投入约30亿美元用于天然气采购】 10月7日,泽连斯基公开表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仍在持续摧毁乌克兰的天然气开采设施。这意味着,乌克兰央行正准备让民众接受天然气价格上涨的现实。 当前的基辅正被天然气危机死死缠住。俄罗斯近期加大了对能源设施的打击力度,10月3日的一轮袭击尤其凶狠。俄军动用导弹和无人机,把攻击重点对准了天然气运输基础设施,多个州的关键设施都遭了殃。 波尔塔瓦州的情况最让人揪心。这个乌克兰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基地,在袭击中一部分天然气生产设施凌晨就停了工。乌媒的数据更触目惊心,从今年2月到现在,俄军的轮番袭击已经让乌克兰天然气产能锐减超40%。 产能掉了,需求却绕不开。供暖季的脚步越来越近,乌克兰能源部早就铺开了准备工作,维修设施、储备设备、加强防护,能做的都在做。但现实很骨感,专家测算,想安稳度过这个冬天,单天然气采购就得砸进去约30亿美元。 更糟的是,这30亿美元还只是起步价。业内普遍预测,未来每年的采购成本只会持续攀升,看不到回头的迹象。 乌克兰的天然气采购早就陷入了“天价循环”的怪圈。去年年底,俄乌天然气过境协议到期,泽连斯基政府直接拒绝续签。当时能源部长加卢申科还信心满满,说这不会影响民众生活,称乌克兰已“完全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可实际情况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所谓的“非俄供应渠道”,说白了就是买欧盟转售的俄罗斯天然气,只是换了个“欧盟供应”的名头。这些天然气经斯洛伐克反向流入乌克兰时,早就加了一层价,价格跟着欧洲气价波动,贵得离谱。 中止过境还捅了另一个马蜂窝。天然气运输系统得靠额外流量维持压力才能正常运转,以前这部分流量全靠俄罗斯过境气撑着。现在没了这笔“技术气”,乌克兰一下就出现了20到30亿立方米的缺口,而自家能凑出来的只有10亿立方米。 这缺口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暖气。敖德萨州、赫尔松州那些地方,还有沃伦州的不少村庄,都得靠管道高压才能送气。一旦遇上强降温,这些地方很可能直接停气,屋里比外面还冷。 为了补缺口,乌克兰只能到处找气。欧洲天然气现在每千立方米要550欧元,折合人民币四千多,这个价格压得人喘不过气。私营的DTEK公司没办法,已经开始从美国买气,直接注入运输系统,但这无疑会让财政负担更重。 钱从哪儿来成了最大的难题。乌克兰自己的财政早就被战争拖垮,根本拿不出这么多现金采购天然气。好在欧盟给了点支持,10月1日刚宣布再援乌40亿欧元,其中一部分能帮着买气。 更早之前,欧盟还推出过专门的能源支持计划,说要帮乌克兰融入欧洲能源市场,协助解决天然气采购问题,但前提是乌克兰得加快市场改革。这些援助虽然及时,可跟30亿美元的缺口比起来,还是显得杯水车薪。 民众已经开始感受到压力。随着采购成本飙升,天然气价格上涨已经板上钉钉。普通家庭得勒紧裤腰带过冬,原本就因战争缩水的收入,要拿出更大比例应付取暖开销。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困境短期内看不到破解的希望。俄罗斯的打击还在继续,10月3日的袭击刚过,谁也说不清下一轮会什么时候来。能源设施修得再快,也赶不上被炸的速度。 乌克兰自己的产气能力恢复缓慢,40%的产能缺口不是短时间能补上的。想重新依赖俄罗斯天然气也不现实,过境协议断了,双方目前没有重启谈判的迹象,反而看着土耳其借“土耳其溪”管道赚起了中转差价。 美国虽然表态支持乌克兰,但远水救不了近火。特朗普竞选时说过冲突结束就恢复乌天然气管道,可现在冬天已经要来了,没人能等得起政治承诺落地。 乌克兰能源部嘴上说着“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持稳定”,但心里比谁都清楚处境艰难。抢修队伍天天泡在受损设施现场,可修好一处又坏一处,这种被动局面根本无法扭转。 30亿美元的采购费像座大山,压得乌克兰喘不过气。这笔钱不仅要付给出售方,还要承担运输、存储等一系列附加成本。而明年、后年的账单只会更难看,能源自主的目标在炮火中变得越来越遥远。 这个冬天对乌克兰来说,注定是场硬战。一边要扛住炮火袭击,一边要凑钱买气供暖,普通民众则要在寒冷和涨价中煎熬。所有人都在盼着冬天快点过去,可没人知道,下一个冬天会不会更难。 信源:央视新闻《欧盟再援乌40亿欧元 半数用于采购无人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