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小国家都敢跟中国翻脸不怕中国?敢说真话的蔡正元教授一话点破:中国雄而不

静闻稻香意韵绵 2025-10-09 21:04:24

为什么很多小国家都敢跟中国翻脸不怕中国?敢说真话的蔡正元教授一话点破:中国雄而不霸!“无力症”很严重,说白了,中国喜欢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不欺负你们,但你们得怕我。 可这套哲学在弱肉强食的国际丛林里,反倒让一些猴子称了大王,觉得中国是软柿子好捏。 先得说说中国这“不好战”的根子从哪儿来。 五千年的文明史里,中国人早就悟出一个道理:打仗是赔本买卖,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孙子兵法开篇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能不打尽量不打,最好靠谋略和气势就把对方吓趴下。 这种文化基因深植在中国人骨子里,什么“以和为贵”“协和万邦”都是教科书级口号。 就连执政党也从建国初就拍胸脯保证“永不称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说了几十年,外交文件里写得明明白白。 可问题在于,这套君子做派在国际江湖上有点水土不服——你讲仁义道德,别人却觉得你是怂包软蛋。 比如菲律宾,国土面积连中国一个省都比不上,军费开支还没中国零头多,却敢在南海问题上跳脚闹腾,今天扣个渔船明天建个礁堡,无非是吃准了中国不会真动手。 毕竟中国历史上挨打挨多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对战争创伤有心理阴影,总想着“和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结果反而被小国当成了弱点拿捏。 再说说中国这套“不战而胜”的策略具体怎么玩。 其实就是把《孙子兵法》里那套“伐谋”“伐交”搬出来,用经济合作、外交谈判、文化渗透这些软刀子慢慢磨。 比如“一带一路”倡议,本意是带着大家发财致富,搞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谁听话就给谁撒钱修路。 可有些国家精得很,一边伸手拿好处,一边偷偷使绊子。 立陶宛就是典型例子:一个波罗的海小国,去年突然宣布退出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还鼓动别的国家一起退群,最近更是在台湾问题上踩红线,批准台湾设立所谓“代表处”。 为啥这么嚣张?因为它算准了中国报复手段有限——顶多就是贸易制裁、外交降级,不可能像美国那样直接派航母堵门口。 立陶宛心里门清,自己就是美国递“投名状”的工具人,闹得越欢,华盛顿给的政治保护和经济甜头越多。 这种“大国忍气吞声,小国左右逢源”的戏码,本质上是中国“强而不霸”战略的副作用:你越强调“和平崛起”,别人越觉得你底线模糊,试探起来毫无心理负担。 不过中国也不是真“无力”,而是把力气用在了别处。 你看军改后航母、隐身战机、导弹技术蹭蹭往上窜,但这些东西更多是摆着当威慑道具,就像家里收藏的青龙偃月刀,平时擦得锃亮,却从不轻易出鞘。 数据上看,中国军费开支稳居世界第二,但GDP占比一直控制在2%以下,比美国、俄罗斯都低;维和部队派得不少,可都是蓝盔帽工程兵,不是冲锋陷阵的野战军。 这种“硬实力软使用”的思路,结果就是小国敢跟你玩“胆小鬼游戏”:比如越南在南海盗采石油,年年偷摸扩建岛礁,它赌的就是中国顾及国际舆论,最多发个抗议声明。 事实上中国也确实如此,最多派海警船喷个水炮,很少真刀真枪干架。 反倒是美国一来,军舰直接闯领海,越南立马老实——看见没?流氓怕恶霸,君子遭人欺。 更深层的原因,还得从国际秩序的游戏规则找。 现在全球治理体系还是西方那套霸权逻辑主导,谁拳头硬谁嗓门大。 中国想当“模范生”,总按规矩出牌:WTO争端机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能走程序绝不动武。 可小国早就摸透这套流程了——跟你打官司拖个三五年,期间该占的便宜早占够了。 比如阿根廷在英国马岛问题上硬刚几十年没结果,但要是它敢对美国来这么一出,早被制裁得经济崩盘。 中国呢?被菲律宾告到海牙仲裁庭,最后裁决书成了废纸,反而被西方骂“不守规则”。 这就像班里学霸总被小混混抄作业,告老师没用,打架又丢份儿,只能干瞪眼。 当然啦,中国这种“佛系”做派也有自己的算盘。 毕竟全球产业链上绑着太多利益,真掀桌子大家都吃亏。 像立陶宛闹腾后,中国限制进口其木材、奶制品,但没断它电子零件供应链——因为中国手机厂商还得用欧洲芯片呢。 所以小国敢挑衅,往往是看准了中国“投鼠忌器”:你市场大、朋友多,反而容易被绑架。 不过长远看,这套“不战而屈人之兵”或许真能笑到最后。

0 阅读:82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5

用户10xxx15

3
2025-10-10 22:54

你学个历史

猜你喜欢

静闻稻香意韵绵

静闻稻香意韵绵

静闻稻香意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