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普京会见俄军将领们宣布,所有目标必须无条件实现。他指出,战略主动权、新导弹、无人机、弹药产能,全在往上飙,乌军却在全线往后缩。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0月的莫斯科,秋夜刚刚降临,克里姆林宫却灯火通明。普京与俄军高层的闭门会议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会后,他罕见地对全体将领发出最直接的命令:“这场战争,所有目标必须毫无例外地完成!”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俄罗斯“战时态度”的真实写照。过去几个月,俄乌前线局势已经呈现出肉眼可见的转变:乌克兰防线连续后撤,俄军推进的速度越来越快。 与西方还在争吵F-16交付、军援预算不同,俄罗斯国内的武器生产和补给早已提速到极限。 俄中部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兵工厂,如今24小时不停工,最新数据显示,每月炮弹产量已突破百万枚,比两年前翻了十几倍。 弹药这种战争“刚需”彻底甩开了对手。更让人意外的是,朝鲜悄悄成了俄罗斯的“神秘后勤”:每月几十万发苏式炮弹,经由极北航线秘密运送,规避西方制裁,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 在前线,俄军士兵的感受最直观。炮兵旅长伊万诺夫在社交媒体上这样描述:“现在每三分钟就能拿到补给,火力压制前所未有,这种感觉太疯狂了。” 这一切,正是俄罗斯继承了苏联时代“工业化战争”的底子。战争初期,俄军还在为弹药短缺焦虑,如今却成了供应充足的“优势方”。 同时俄方对高端武器的投入也在飙升。北约卫星拍到西伯利亚雪地上出现巨型地下厂区,红外图像显示,那里正昼夜不停地生产高超音速导弹。苏联时期的“大迁厂”历史,在今天以更隐秘的方式重现。 而在战术层面,俄军也变得更加灵活。今年夏天,俄军突然宣布放弃赫尔松,表面上是撤退,实际上却是为南线突击做准备。 等乌军主力北移后,俄军装甲部队迅速南下,割裂乌克兰的补给线,“调虎离山”战术玩得炉火纯青。这样的操作,让乌军的应对节奏完全被打乱。 但俄罗斯的“组合拳”可不仅只有军事。这个冬天,欧洲人会感受到俄方的“能源压力”:天然气供应降到谷底,德国被逼得重启煤电厂。 原油出口也被紧紧卡住,欧洲油价一度飙升到120美元一桶。法国总统马克龙不得不公开承认,欧洲的工业和民生正进入最艰难时期。 反观乌克兰,危机正在不断累积。武器装备差距日益拉大,西方支援的火箭炮在俄军电子战压制下命中率大幅下降。 兵员短缺愈发严重,征兵线一再下调,甚至出现了“父子同服役”的场景。后勤极度匮乏,前线部队甚至被拍到用农用拖拉机拖走火炮。库皮扬斯克合围战成了乌军近年来最惨痛的失败之一,三天之内损失惨重。 俄罗斯在全球的布局也在悄然延展。与朝鲜签署战略协议,北极航道开发、能源管道建设都在推进。非洲马里锂矿被俄方控制,叙利亚塔尔图斯港依旧是俄军的坚实后方。俄罗斯正试图构建一个“资源—能源—军事”三角,形成对西方的多点钳制。 目前俄罗斯把经济重心向“军工复合体”倾斜,GDP的15%投向国防,国家机器与战争机器彻底绑定。普京的那句“导弹可以飞到华沙,但子弹总得有人装填”,不仅是威胁,更是俄罗斯战时体制的真实写照。 据权威机构统计,俄乌冲突已消耗超过2000亿美元军费,双方都陷入前所未有的人力物力消耗战。更危险的是核阴影不时浮现。 2025年秋,俄方在白俄罗斯公开部署战术核导弹,射程覆盖欧洲核心区域,给局势平添更多不确定。 这场战争早已不是乌克兰一国的生死较量,更像是俄罗斯与整个西方体系较量战略意志、工业潜力、资源掌控和民族神经的“超长拉锯”。对俄罗斯来说,每一寸推进背后,都是国家工业体制、资源调度和战略胆略的较量。 未来这场博弈会走向何方呢? 信源: 普京:必须确保特别军事行动设定的所有目标都无条件实现——财联社
10月8日,普京会见俄军将领们宣布,所有目标必须无条件实现。他指出,战略主动权、
九鼎观世道
2025-10-09 22:16:3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