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和必和必拓的铁矿石之争,中国在澳大利亚电视节目中被说成是贸易恶霸,中国当了二

烟雨朦胧夜微凉 2025-10-10 04:46:53

因为和必和必拓的铁矿石之争,中国在澳大利亚电视节目中被说成是贸易恶霸,中国当了二十多年的价格接受者,澳方当了二十多年的价格垄断者 最近这事儿闹得挺大,中国和澳洲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在铁矿石价格上卡壳了,直接导致中国那边下令暂停进口他们的货。事情是从2025年9月底爆出来的,路透社报道说,中国国家矿产资源集团,也就是CMRG,让国内钢厂和贸易商暂时别买必和必拓的美元计价海运铁矿石了,原因是年度合同谈判谈崩了。 这集团是2022年北京新组建的,专门整合采购,目的是在全球铁矿市场上多要点话语权。澳洲那边反应快,股市上必和必拓的股价直接跌了1%以上,收盘时还多掉点。 总理阿尔巴尼斯马上表态,说这事儿让他担心,希望快点解决,别影响澳洲铁矿出口。 财政部长查尔默斯还约了必和必拓CEO迈克·亨利聊聊,强调澳洲会维护本国利益。 说起澳洲媒体的反应,那叫一个热闹。悉尼的Sky News Australia节目里,嘉宾直接把这事儿上纲上线,Hudson Institute的约翰·李说这不光是商业纠纷,还涉及更深层的东西,暗示中国在用铁矿石施压澳洲经济。 其他频道如ABC和7NEWS也跟进报道,标题党似的强调中国“禁运”澳洲铁矿,搞得像贸易战重演。 甚至有评论直呼中国在充当“贸易恶霸”,破坏市场规则,因为过去澳洲矿商定价时,中国钢厂从来没这么硬气过。 这标签听着耳熟,2020-2021年那波贸易摩擦时,澳洲出口的酒、麦、煤都挨过打,现在轮到铁矿,媒体又开始旧话重提。问题是,这真就“恶霸”吗?中国买了澳洲铁矿出口的八成以上,必和必拓对华销售占他们全球产量的近三分之一,这么大客户暂停采购,澳洲经济能不慌? 但媒体焦点全搁在中国“干预”上,忽略了澳洲矿商这些年怎么把持定价权的。 中国从2003年起就成了全球头号铁矿石进口国,钢铁产量占世界一半多,九成矿石靠进口。 澳洲是最大供应商,必和必拓、力拓和福特斯克三人把持了全球海运铁矿出口的七成。 过去二十多年,中国钢厂基本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定价机制是普氏指数主导的,数据来自澳矿商自己的报价,中国买家没啥影响力,只能跟着走。 2009年那次谈判,必和必拓时任CEO马里乌斯·克洛珀斯直接推翻了旧的年度固定价,转向短期市场定价,中国代表团吃了个闭门羹,钢厂成本直线上升,全年进口支出多出好几百亿。 从那以后,澳洲矿商就成了事实上的垄断者,想怎么调价就怎么调。2019年巴西淡水河谷矿坝出事,供应一紧,铁矿价从每吨70美元窜到120美元,必和必拓他们趁机大赚,利润盆满钵满,澳媒还夸“市场调节高效”。 那时候没人喊澳洲是“价格霸王”,反倒是中国钢厂多掏腰包。 这二十年,中国铁矿进口额从2000年的150亿澳元飙到现在的1500亿以上,占澳洲对华出口的三分之一。 澳洲经济靠这笔钱过日子,铁矿是头号出口品,年值超1000亿澳元。 但中国一直没翻身的机会,钢厂分散采购,议价弱,矿商一家独大。北京试过各种招,比如推中国钢铁协会统一谈判,可没成。 还砸钱在澳洲矿场入股,比例从80年代的50%掉到现在的不到10%。 结果呢?澳洲矿商还是老大,定价权牢牢攥手里。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价格接受者,每吨多10美元,就是上百亿的差距,2023年进口总额就1600亿美元。 现在情况变了。中国建CMRG,就是想集中力量办大事,统一跟矿商谈价,摆脱被动局面。 这次争端核心是必和必拓想加15%的溢价,理由是品位和杂质调整,中国不买账,指出这会推高成本。 暂停采购就是谈判筹码,不是真要封杀贸易。分析说,这可能拖到2026年初,但中国离不开澳洲矿,必和必拓也离不开中国订单。 RBC的分析师就说,中国钢厂能从力拓、福特斯克或巴西Vale补货,但成本会涨,逼他们降产。 澳洲这边,矿业占GDP大头,预算收入靠铁矿税,这事儿一拖,堪培拉就头疼。 澳洲媒体给中国扣“贸易恶霸”帽子,暴露了他们的不适应。过去澳洲矿商定价,中国点头,现在中国要平等谈,他们就觉得秩序乱了。 反对党领袖甚至公开支持必和必拓“对抗中国”,把经济事儿政治化。 但事实是,铁矿市场本该是买卖双方博弈,不是卖方一家说了算。中国已经在几内亚和非洲布局新矿,多元化供应在起步。 澳洲也知道,铁矿依赖中国八成出口,真打持久战,谁都吃亏。 这争端不光是价格那么简单,它标志着全球资源贸易的权力天平在移。中国从价格接受者变成有议价能力的买家,澳洲矿商的垄断日子可能到头了。 必和必拓今年利润已滑26%,财报直指中国需求放缓和谈判压力。 投资者倒没太慌,股价很快就稳了,因为大家觉得这只是谈判常态。 但长远看,中国推动定价改革,是在为产业链减压。澳洲得适应这变化,别总想着旧规则。

0 阅读:0
烟雨朦胧夜微凉

烟雨朦胧夜微凉

烟雨朦胧夜微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