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市长蒋万安曾宣称,如果大陆继续在台海进行军机绕台和军演的话,他就要停掉双城论坛。这话放出来时,岛内起了舆论,有人赞他“硬气”,也有人冷笑:“敢说,真敢做吗?” 双城论坛并非普通交流活动,自 2010 年由郝龙斌与韩正共同创办,已成为两岸城市层级持续最久的合作平台。 十五届论坛累计签署 45 项合作备忘录,覆盖的领域渗透台北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台北市的 “1999 市民热线” 服务模式,曾被上海 “12345” 热线借鉴优化;智慧医疗领域的合作让台北多家医院接入大陆远程会诊系统;连大熊猫保育、青少年围棋赛等文化交流,都成为两岸民众情感联结的纽带。 这些合作不是抽象的政治符号,而是看得见的民生便利。 蒋万安的表态抛出后,岛内舆论迅速分化。 支持的声音集中在政治层面,认为这是对所谓 “大陆施压” 的回应,部分绿营支持者甚至称赞其 “展现对抗姿态”。 但更多质疑指向实际影响,有评论直接点出,将军事巡航与民生交流捆绑,本质是拿民众福祉做政治筹码。 台北市农会很快联名上书,他们清楚论坛带来的直接效益 —— 大陆市场让台北农产品售价较岛内高出一倍,每年相关收益占农会总收入的三成以上。 民众的态度通过数据清晰呈现。 2024 年 12 月的民调显示,72.1% 的台北市民支持继续举办论坛,64.8% 的人认为两岸局势越紧张,越需要这样的交流平台。 这种共识源于切身体验。 疫情期间,通过论坛搭建的通道,台北及时获得大陆医疗物资支援。 2023 年论坛促成的会展产业合作,为台北带来超 50 亿新台币直接经济效益,而当时台北市财政赤字高达 320 亿新台币,这笔收入对市政运营至关重要。 现实的制约让 “停办” 的威胁难以落地。 蒋万安 2025 年 5 月在议会做施政报告时,曾用 20 分钟列举论坛带来的合作成果,从智慧交通到生态保护,多项政绩都与论坛直接相关。 更关键的是,论坛的审批权并不完全在台北市政府手中。2025 年 9 月原定举办的论坛延期,表面原因是 “技术性审查未完成”,实则与民进党当局陆委会的阻挠密切相关。 陆委会不仅要求文件明确载明会晤对象,还提出避免涉及 “中央权责事项” 等限制,审批过程耗时耗力,暴露出台北市政府在两岸交流中的被动处境。 大陆的立场始终清晰且一贯。 国台办发言人多次表示,支持两岸城市交流合作,欢迎蒋万安一行赴沪参会,但明确指出交流必须建立在 “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的政治基础上。 这种表态既传递了对交流的开放态度,也划定了原则底线。 而大陆海警在相关时期开展的常态化执法演练,以及两岸贸易数据的持续稳定 ——2023 年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总出口的 35.2%,都显示出两岸关系的基本面并未因个别政治表态而动摇。 时间给出了更真实的答案。 蒋万安的表态过去后,台海巡航与演训如常进行,双城论坛虽曾延期却并未停办。 2024 年论坛在台北举办时,即便民进党当局将上海代表团从 102 人缩减至 80 人,论坛结束后蒋万安的支持率仍上升 3 个百分点。 这一变化印证了民众的判断:谁在务实推进交流,谁在玩弄政治话术,自有公论。 这场舆论风波最终成为观察两岸交流韧性的窗口。 双城论坛之所以能持续十五年,核心在于它扎根民生需求,脱离了短期政治博弈的干扰。 蒋万安的表态与后续发展的反差,更凸显了两岸交流的本质 —— 它不是可随意拿捏的政治工具,而是关乎民众福祉、不可轻易割裂的纽带。只要这份民生根基还在,两岸交流的生命力就不会被短期的政治噪音所消解。
郝龙斌出大事了,出卖卢秀燕,说卢支持他参选是因为他不搅卢秀燕的局。又抱怨卢秀燕希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