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的中国,要不要掺和一战,成了朝野争论的焦点,核心就是总统和总理的“府院

烈火科学风暴 2025-10-14 22:52:24

1917年的中国,要不要掺和一战,成了朝野争论的焦点,核心就是总统和总理的“府院之争”。总统黎元洪心里犯嘀咕,一来怕参战搅乱国内局势,当时南方已有不稳的苗头;二来觉得中国国力弱,掺和进去未必能捞到好处,所以死活不同意。 总理段祺瑞这边看得更明白:此时欧洲战场上,协约国正打得吃力,急需人力支援,这正是中国打破被动局面的机会。 既能借参战抬升国际地位,还能趁机解决之前的赔款包袱,所以力主对德奥出手。 双方吵到最后,段祺瑞争取到了多数地方势力和议员的支持。1917年8月14日,中国正式对德奥宣战。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国没直接派兵赴欧,而是走了“以工代兵”的路子,派了14万华工去法国、英国等地。这些华工干着挖战壕、运弹药、造军工的苦活累活,近2万人没能活着回来,为协约国胜利出了大力。 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确实拿到了实在好处:德、奥两国的辛丑条约赔款彻底停了,比利时、荷兰、意大利等国也陆续同意退还部分赔款,前后算下来,减免退还的钱折合白银超1.5亿两,大大减轻了国家的财政压力。德奥在华的租界、特殊司法权等也收了回来。 虽说青岛没能直接从德国手里要回,让国人窝火,但这次参战让中国第一次以战胜国身份走进国际会场,为后来收回青岛、争取关税自主打下了基础。 这段往事清楚说明,就算国力不强,在国际大形势里看准机会、果断出手,照样能为国家谋实惠、改善处境,这一点太重要了。

0 阅读:33

猜你喜欢

烈火科学风暴

烈火科学风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