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对中企下毒手后,很担心被报复:中方是荷兰八种关键材料的最大供应国!10月13日,中方表示对荷兰最近的一系列行为强烈反对。中方反对任何歧视性做法。 荷兰对中企的干预措施有着清晰的时间线。 9 月 30 日,荷兰经济事务部率先对安世半导体下达行政指令,限制其资产与人事调整。 10 月 1 日,阿姆斯特丹商业法院暂停了中方高管的职务,将公司股份交由第三方托管。 10 月 12 日,荷兰政府正式启动紧急措施,明确未来一年内安世半导体的重大决策需经政府许可。 这家专注于汽车与消费电子用功率器件的企业,全球员工超万人,其生产中断可能影响欧洲汽车供应链稳定。 安世半导体母公司闻泰科技随即发布公告,称此举是 “地缘政治偏见驱动的过度干预”,并启动法律维权程序。 中方的回应在 10 月 13 日如期而至。 外交部发言人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反对任何泛化国家安全概念、针对特定国家企业的歧视性做法,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决心坚定不移。 这番表态让荷兰商界的担忧浮出水面,核心在于双方在关键材料领域的深度绑定。 荷兰中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 年荷兰从中国进口的镁价值达 2.74 亿欧元,锰进口额 1.78 亿欧元,这些材料广泛用于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和钢材生产等领域。 算上重晶石、铋、钴等其他六种关键材料,相关进口额已嵌入荷兰 585 亿欧元的对华年度进口总额中。 荷兰的材料依赖并非偶然。 中国在关键材料的开采与加工领域已积累多年优势,形成从原矿到组件的完整产业链。 荷兰进口的关键材料不仅以矿石形态存在,更大量藏身于笔记本电脑、太阳能电池板等制成品中。 欧盟委员会早已将这八种材料列入 “高供应风险” 清单,而荷兰的第二大供应国德国,在镁、锰等品类的供应量上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短期内难以填补缺口。 荷兰金属加工企业与建筑公司已开始评估风险,担心材料供应波动影响生产计划。 中方的立场始终围绕规则与合作展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为维护企业权益提供了法律支撑,但中方的回应未提及具体反制措施,而是强调 “遵守市场原则”“反对经贸问题政治化”。 这种表态背后,是对中荷经贸互补性的清醒认知。 荷兰的 ASML 公司在光刻机领域拥有独特优势,中国是其重要市场;中国的关键材料则支撑着荷兰的能源转型与制造业发展,双方形成相互依存的格局。 安世半导体事件中,中方企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政府层面聚焦原则性表态,展现出理性应对的态度。 事件发酵后,荷兰经济事务部试图缓和局势,称干预措施是 “临时紧急安排”,目的是 “保障供应链稳定”,并非针对中国企业整体。 欧盟层面也有声音提出担忧,认为过度使用国家安全理由可能破坏市场公平。 有欧洲经贸专家指出,中荷在关键材料与高科技设备领域的合作已持续多年,贸然打破平衡将对双方造成损失。 荷兰部分议会成员已呼吁政府与中方展开对话,避免事态升级影响能源转型进程。 安世半导体的运营仍在持续。 荷兰政府允许企业维持正常生产,仅限制决策与资产调整,这种安排暗含对供应链中断的忌惮。 闻泰科技已向欧盟法院提起上诉,主张荷兰的措施违反欧盟市场规则。 中方相关部门则持续关注企业维权进展,为其提供必要支持。 双方的互动透露出清晰信号:经贸合作中的分歧需要通过规则框架内的沟通解决,而非单边强制措施。 中荷在经贸领域的交织早已超越单一事件。 中国的关键材料支撑着荷兰的产业升级,荷兰的高端制造设备也助力中国的技术发展。 安世半导体事件成为检验双方合作韧性的试金石,而中方坚持反对歧视性做法、维护公平合作的立场,既守住了自身底线,也为后续沟通留下空间。 荷兰商界的担忧从侧面印证了合作的重要性,唯有摒弃泛化的安全借口,回归市场原则,才能让相互依存的经贸关系持续稳定发展。
荷兰对中企下毒手后,很担心被报复:中方是荷兰八种关键材料的最大供应国!10月13
文人学社
2025-10-15 11:00:32
0
阅读: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