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又卷起来了!9月以来,新学期刚刚开始,在一众知名高校里,又瞧见了苏州的忙

宏民 2025-10-15 14:42:01

苏州,又卷起来了!

9月以来,新学期刚刚开始,在一众知名高校里,又瞧见了苏州的忙碌身影。面对新一批毕业生的求职需求,苏州再次开出优渥条件,带着满满诚意和优质岗位,启动了今年“校园苏州日”全国秋招活动。

圆桌观察员注意到,从9月26日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到9月27日走进武汉大学,再到昨天(10月14日)走进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可谓马不停蹄。怪不得网上有人评价:“苏州,又卷起来了”!而接下来,苏州还要前往北京、天津、西安、南京、哈尔滨、济南、成都等地高校举办招聘活动,再来一波气势汹汹的“抢人”。

实际上,苏州的卷,不是内耗的卷,而是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对城市未来的提前布局。毕竟,人才是发展的核心支撑。此时不卷,更待何时?

梳理一下近年来“校园苏州日”活动的举办轨迹,可以看出,苏州抢人的动作越来越快,力度也越来越大。

今年,在DeepSeek横空出世和杭州“六小龙”火遍全国的2月早春,苏州提前启动了往年在秋天才开始的“校园苏州日”,第一时间组织了111家用人单位,直奔浙江大学抢人。这一举动,立马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不小的轰动。紧接着3月中旬,苏州又先后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掀起了一波开年攻势。

拼抢人才,尤其是符合自身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已经被确定为苏州的城市发展战略。除了主动出击,苏州还不断邀请上门,让各路人才在苏州汇聚。

合肥高校学子踊跃参加“校园苏州日”招聘活动。

比如,7月10日,苏州召开了一场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在内的超过100位中外院士、1700多名嘉宾参加的“三合一”大会: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活动。作为“三合一”大会的重要内容,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累计征集人才项目2385个,同比增长5.2%;项目持有人具有博士学历的1236个,占比51.8%。在这场重磅活动上,苏州公布了20位新入选的“苏州青年科学家”,以及4名新入选的苏州顶尖人才、15个苏州重大创新团队,他们均得到了真金白银的项目资助。

如今,随着“校园苏州日”全国秋招的全面铺开,苏州将把这场“抢人大战”贯穿全年,辐射到全国各大高校。

“对苏州来说,人才招引是全天候、全覆盖的,除了‘校园苏州日’和国际精英创业周这类品牌活动,每年的全球招商大会、国际科创大会以及‘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推进大会等高规格大会,我们也会发布面向各个行业的专项政策,升级人才福利。”苏州市相关部门一位负责人告诉圆桌观察员。

一位跟随苏州连赴三所高校的企业负责人透露,眼下招聘手段已经非常多元化,但是企业参加“校园苏州日”活动,仍然是最有效的招人方式之一。

在他看来,今年的秋招,再次升级的“校园苏州日”,延续了一贯的特点,表现出了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苏州瞄准的都是先进城市的头部高校,“野心”勃勃。除了合肥、武汉和上海,“校园苏州日”还将陆续前往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这些城市,都是科技创新和制造业走在全国前列的城市,也都是头部高校集聚的教育中心。

第二,苏州给高校人才提供一条龙服务,“诚意”十足。得益于长期的坚持,苏州已经在校招这一环节走在了全国前列。无论是此前开通高铁专列、把校园招聘会办成网红招聘市集,还是现在为人才量身定制智能招聘平台、提供免费住宿驿站和面试交通补贴等,这些都让学生比较有获得感。像今年,苏州新推出了智能招聘平台FlashOffer,就能借助AI帮助大学生更快锁定心仪的匹配岗位。迄今该平台已集成超10万个青年人才岗位、近6万个应届生岗位和近6000家用人单位。

第三,苏州注重实效,把满足人才和企业的双向需求放在首位。如今就业已成为大学生高度关注的话题,而苏州每到一所高校,都不是简单做个推介、做波宣传就结束,招聘会、对接会才是重头戏。带着企业、带着岗位直奔高校,才能实现企业与人才的精准匹配。

由此可见,苏州的“卷”,已经深入每一个细节,这也正是“校园苏州日”能越做越火的重要原因。

而圆桌观察员认为,近年来苏州之所以坚持大抓人才招引工作,也在于越来越认识到如今城市发展的制胜之道,就是必须强化人才支撑,来助推城市抢抓前沿赛道、布局优势产业。

苏州始终坚持制造立市、创新强市,正加快培育能够支撑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曲线。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经占据了4.7万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4.7%,全社会研发投入也高达GDP的4.15%左右,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保持全国第一的位置。

优质的人才公寓是良好就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拎包而来的创新创业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源源不断地涌入,不仅有助于优化人口结构,让这座城市更显年轻活力,也为苏州抢抓机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今年,在紧迫感的驱使下,苏州接连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前沿产业的行动方案,对优质人才的需求变得空前强烈。

比如1个月前,《苏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城市行动方案(2025—2026年)》出台,把人工智能列为下一步发展的核心产业。根据该方案,苏州力争到2026年底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3000家,打造20个市级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动态筛选300个垂类模型进行重点支持,组建超500亿元AI基金群,智能经济产业核心规模年均增长超20%。

7月,《苏州市加快发展AI芯片产业的若干措施》发布。《措施》明确苏州要重点聚焦GPU通用型芯片、ASIC专用型芯片、FPGA半定制化芯片、存算一体芯片、硅光芯片、网络互联芯片等方向,鼓励企业开展芯片架构、制程工艺、计算加速、异质集成、数据中心光模块等技术研究,对能够带来重大影响、重大突破的海内外人才,给予3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资助和300万元至1000万元购房补贴。

5月,苏州还印发《苏州市推动智能车联网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借着2024年7月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的东风,《措施》提出,苏州要进一步推动试点示范区建设,加强企业梯次培育,打造高能级创新载体,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同时拓展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支持跨域道路测试互认互通,进而助力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应用和“车路云一体化”商业模式创新。

4月,《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出炉。《行动计划》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整机产品、核心部组件、关键共性技术三个发展方向,提出到2027年,重点培养3家以上拥有整机商业化量产能力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核心产业规模达100亿元,支撑全市机器人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成为全国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区和示范应用样板城市。

苏州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

苏州类似的政策规划和行动方案,出台频率越来越高,相关举措也越来越完善。除了上述几大重点领域外,生物医药、低空经济、氢能、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等,也都是苏州最为重视、投入最大的重点赛道。

经济实力强劲、人文底蕴深厚、区位条件优越的苏州,本就是不少人工作和生活的首选之地。相信随着人才招引工作成效的不断显现,在制造业沃土上长出的“创新之花”,必将推动苏州成为全球更具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产业高地。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宏民

宏民

关注科技互联网领域,一篇网络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