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巴西外贸委员会正式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不锈钢冷轧板继续征收反倾销税,税率定在903.48美元/吨,一征就是五年。 说起来,巴西这操作可真够偏心的,把对大陆和台湾地区不锈钢冷轧板的差别对待摆得明明白白,903.48美元/吨对93.36到504.12美元/吨,近十倍的税率差可不是笔小数目,同样生产304、430这些市面上最常见的型号,大陆企业平白要多掏一大笔钱。 这事儿还得从源头说起,巴西对不锈钢冷轧板的反倾销调查早就是老戏码了,早在2012年4月就把大陆、台湾地区和另外六个国家一起拉进了调查名单,折腾到2013年先给大陆定了税,2019年第一次到期没松手,续了五年,现在干脆再来个五年,这哪是反倾销,简直是给大陆企业量身定做的长期“成本枷锁”。 而背后推波助澜的,正是巴西本土的不锈钢企业AperamInoxAméricadoSulS.A.,2024年4月刚递了申请,巴西外贸委员会立马就启动调查,年底就出了终裁,这效率快得像是早就准备好的剧本。 真正让人觉得不对劲的是税率的算法,这才是藏着“欺负人”的门道。巴西在反倾销调查里向来爱用“第三国替代”的套路,就像2025年对中国自行车轮胎反倾销时非要拿印度当参照算“正常价值”一样,这次对不锈钢冷轧板大概率也玩了同样的花样。 大陆作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国,从镍矿冶炼到冷轧加工的产业链完整得很,成本控制本就有天然优势,出口价格合理偏低是实打实的竞争力,但巴西偏不按大陆企业的实际成本算,非要找个成本高的第三国当标准,这么一对比,自然就把“合理优势”算出了“倾销幅度”,硬生生把税率抬到了903.48美元/吨。 反观台湾地区,巴西算出来的倾销幅度就低得多,给的税率也跟着降了档,这根本不是按产品质量或价格公平裁定,纯粹是针对大陆的双重标准。 台湾地区企业能拿到低税率也不是偶然,这些年台湾的钢铁企业早就把海外布局玩得很溜,像唐荣铁工厂这类企业不仅在台湾本地扎根,还转投资马来西亚、日本的钢铁厂,说不定早就和巴西当地企业搭好了合作关系,或者在出口策略上故意弱化了价格优势的表象,不像大陆企业一门心思靠性价比拼市场,反而成了被盯上的靶子。 从数据就能看出,巴西每年的不锈钢进口里75%都来自亚洲,大陆更是主力,2018到2023年南共市的不锈钢管进口中,大陆占比就超60%,这么大的份额让巴西本土企业坐不住了,毕竟他们自己的产能根本跟不上需求。 2025年针对热轧板的调查里也提到,中国、印尼、印度三地占了巴西同类产品进口的65%以上,本土企业拿不出竞争力,就只能求政府用反倾销税当“保护伞”。 更讽刺的是,巴西自己也清楚本土产能没法完全替代进口,之前对圆形不锈钢管的反倾销政策里就明说“本土产能无法完全替代进口需求”,这简直是自相矛盾——一边离不开进口,一边又把最大的优质供应方往门外推。 加了这么高的税,最后要么是巴西国内的下游企业被迫接受更高的原材料价格,要么是找印尼、印度这些替代方,但这些国家的产能和价格都未必有优势,最后买单的还是巴西自己。 这种操作其实在新兴市场里不算新鲜,巴基斯坦之前对中国的彩色涂层钢板收反倾销税,理由也是保护本土产业,本质上都是本土企业一喊疼,政府就出手,不管实际是不是真倾销,先把外来的“威胁”挡一挡再说。 但巴西没算明白的是,中巴经贸关系里,大陆可不是只卖不锈钢。双方在大豆、铁矿等领域的合作体量巨大,大陆是巴西农产品的重要买家,现在偏偏在不锈钢冷轧板上搞这么一出差别化对待,而且一锁就是五年,这明显是给双边经贸添堵。 要知道,大陆的不锈钢产业早就不是靠低价竞争的阶段了,像宝武太钢能给巴基斯坦核电站的“华龙一号”核心设备供钢,连巴基斯坦最大的核电设备制造商都给太钢发了合作纪念铭牌,这说明产品质量早就经过了高端市场的检验。 说到底,这种带着偏心的贸易限制,短期看是帮了本土企业,长期看反而会让他们失去进步的动力,更别提还伤了和大陆这个重要贸易伙伴的关系,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