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大国太聪明了:趁着俄罗斯武器滞销,一口气订购20架大飞机 最近,关于中国空军又要大批引进伊尔-78MK-90A加油机的消息出现在不少媒体和圈子里,引发了很大关注。 据泄露的俄罗斯军工文件显示,有“东亚客户”被曝正计划购买整整20架伊尔-78MK-90A大飞机,并计划2027年前交付。 懂行的都知道,现在的俄罗斯军工正处在“想卖货换钱”的节骨眼上,俄乌冲突耗掉了不少库存,国际上又有西方制裁搅局,很多原本有意向的客户都打了退堂鼓,伊尔-78这类大型装备刚好就成了“滞销品”。 这时候中国出手,议价空间可不是一般的大。早年间2005年咱订4架老款伊尔-78,算上配套设备花了差不多10亿美元,平均一架要2.5亿。现在这20架是新款,按俄罗斯当下的行情,说不定总价都未必能到当年的五倍,毕竟他们现在急需现金流维持生产线,能保住订单就不错,哪还敢狮子大开口。 更划算的是附加服务,据传合同里还捆着“总统-C”自卫系统和一堆零备件,这放在平时都是要额外加钱的,现在等于白送,这种便宜可不是随时都能捡的。 而且这伊尔-78MK-90A的性能相当不错。它跟老款比简直是脱胎换骨,机身是伊尔-476的改进型,发动机换成了PS-90A-76,比之前的D-30KP省了近15%的油,航程直接拉到500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还短了几百米,野战机场都能起降。 最关键的是载油量,机翼油箱加货舱的副油箱能装122.7吨煤油,在1000千米的距离上能给其他飞机输油75吨,要是飞到2000千米外还能剩57吨。 这是什么概念?一架就能喂饱两架歼-20,让它们的作战半径直接往外扩一圈,或者支撑一架轰-6K飞到第二岛链再折返,这续航能力比咱家里的轰油-6强太多了,轰油-6满打满算也就带37吨油,跟伊尔-78比简直是“小水杯遇上大水桶”。 而且它的加油吊舱输油速度最快能到2200升/分钟,给重型机加油不用等半天,战场机动性可不是闹着玩的。 最妙的是这机型刚好能补上咱的短板。有人说咱不是有运油-20了吗?这话没说错,但运油-20现在忙得脚不沾地。运-20平台要兼顾运输机、预警机、电子战机多种用途,生产线本来就满负荷,能分给加油机的产能有限,短期内根本没法一下子造出几十架来。 而空军现在的远程任务越来越多,光是东海、南海的常态化巡航,每天就得耗掉好几架加油机的运力,更别说还要备战备勤。 之前有消息说,咱现有的加油机里,老伊尔-78就那么几架,轰油-6又顶不上大场面,运油-20数量刚过两位数,缺口实实在在摆在那。 这20架伊尔-78一到,刚好能把这个空窗期填上,等于给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上了个“双保险”,自家的运油-20慢慢量产,引进的伊尔-78先顶上去,两头都不耽误。 更贴心的是它的适配性,简直是为咱的战机量身定做的。中国空军里还有不少俄制战机,苏-30MKK、苏-35这些,跟伊尔-78的加油系统本来就配套,不用额外改装就能用。 要是换了别的外国加油机,光适配接口就得折腾大半年,还未必好用。巴基斯坦空军就有现成的例子,他们的伊尔-78能直接给“枭龙”战机加油,去年还带着两架“枭龙”飞越6000千米去英国参加航展,一路上就靠伊尔-78空中补油,全程没落地。 咱以后要是有类似的远海任务,或者让苏-35配合轰-6K行动,伊尔-78就能直接跟上,这种“即插即用”的便利性,比花大价钱改设备划算多了。 还有人担心交付问题,其实这也是看准了才下手的。俄罗斯现在伊尔-476运输机的年产量是6架,伊尔-78MK-90A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改的,生产线是现成的。 之前2005年那笔订单黄了,是因为俄罗斯要搬生产线扯皮,现在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工厂早就理顺了,自家空天军的订单都在稳步交付,挤出产能给中国的20架完全没问题。 按2027年交付算,平均一年不到4架,对他们来说压力不大,反而能让生产线保持运转,避免因为订单不足裁员,这对俄罗斯也是好事,等于咱用合理的价格帮他们保住了产能,双赢的买卖谁不乐意做。 说到底,这波操作就是把“时机、性能、需求”捏得死死的。花小钱办大事,既趁着俄罗斯滞销捡了价格便宜,又选了适配性强的先进机型,还刚好填补了自家的产能缺口,一下子把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提了个档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