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你要是看到一些体态肥胖、屁股大、满身是肉的人,放心那大概率是穷人;而看到身材苗条、精神焕发的人,那就是有钱人,为啥这么说呢? 在美国,要看出一个人属于哪个社会阶层,有时候不用问收入,也不用看住哪儿——只看身材,就能大致猜个八九不离十。 瘦的人,多半属于中产或精英阶层;而体型肥胖的人,更可能来自低收入群体,这种现象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里“胖是富、瘦是穷”的想法。 在华尔街、硅谷或者国会山,你几乎看不到明显发胖的身影,那些掌握财富和权力的人,身材管理得极好,晨跑、健身、低糖饮食成了他们的日常习惯。 他们穿着运动装,出入健身房,像在维护一种身份象征,反过来,在一些领取政府补贴的社区里,肥胖却成了常见的景象,很多人走起路来都显得吃力,身体的负担是生活压力的外化。 美国社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健康当成了新的“精英标志”,从里根到奥巴马,每一任总统都在展示自己的健康形象——骑车、打球、慢跑,这些不只是爱好,更是政治姿态。 传递的信号很清晰:保持健康,代表你有资源、有自律、有地位,健康,已经成了一种社会货币。 但要维持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背后要付出几张沉重的账单,美国的食品结构,几乎决定了穷人只能吃不健康的东西。 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让玉米、小麦这类主粮生产成本极低,企业用这些原料做成各种加工食品,比如高果糖玉米糖浆、薯片、甜点、快餐。这些高热量、低营养的食物价格低到离谱,想吃得饱又便宜,几乎只有这一类选择。 反过来看,真正有营养的食物——新鲜蔬菜、水果、有机谷物、低脂肉类,价格却贵得惊人,一袋薯片几美元,而一小盒蓝莓可能要十几美元。 低收入家庭拿着食品券进超市,最后往往只能买到加工食品,食品券本来是为了让穷人吃上饭,但现实中,它更像是把他们推向了廉价不健康食品的陷阱。 更糟糕的是,“食物沙漠”在美国比比皆是,在贫困社区,很难见到大型超市,取而代之的是便利店和快餐连锁店。 便利店里的食物多是罐头、速食面、薯条和汽水,想买新鲜食材,要开车几十公里,或者花上几个小时坐公交。 很多人干脆放弃,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折腾,这种地理和交通的限制,成了穷人吃健康食物的隐形障碍。 加上底层民众往往需要打好几份工才能维持生活,他们早出晚归,通勤时间长,工作还多是体力活,下班回家,疲惫得几乎连说话都懒得开口,更别说花一个小时去做饭或者出门锻炼。 快餐成了最方便的选择——十几分钟搞定,能填饱肚子,还不贵,长期下来,热量堆积、运动缺乏,肥胖自然不可避免。 而中产和富人则完全不同,他们的工作时间灵活,周末能去健身房,早晨有时间晨跑,有人专门研究饮食搭配,有人雇营养师定制菜单,健康,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可以用金钱买到的生活方式。 等金钱和时间这两笔账都付不起时,人的身体就成了最直接的反映,瘦,意味着掌控;胖,意味着被生活控制。 在美国,体型早就被赋予社会意义,健美的身材意味着自律、成功、专业;而肥胖则被认为懒惰、缺乏意志力,公司招聘、社交活动,甚至婚姻市场里,肥胖者都可能受到隐形歧视。 研究显示,肥胖者在求职中被录取的几率更低,薪资也往往偏少,社会对外貌的苛刻标准,在无形中进一步加深了阶层的鸿沟。 更严重的是,肥胖的后果往往会传递到下一代,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的包围中,学校的午餐多是快餐式的套餐,蔬菜寥寥无几。 父母没时间管饮食,孩子自然延续同样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肥胖、慢性病、高血压等问题像诅咒一样代代相传。 等到这些孩子长大,健康账单会以更残酷的方式呈现出来,美国医疗费用昂贵,肥胖相关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都需要长期治疗和昂贵药物。 穷人因病致贫、因贫错过治疗的情况极为普遍,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死亡率在贫困社区高得惊人,这正是结构性不平等的体现。 所以,当媒体鼓吹“健康是一种选择”时,对美国的许多人来说,这句话更像是讽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随心所欲地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做到吃得好、活得健康,需要时间、金钱、安全的环境,而这些正是底层人最缺乏的资源,美国社会喜欢强调个人责任,但肥胖问题根本不是个体意志的问题,而是社会结构造成的后果。 一个人的体重,反映的不是懒惰,而是资源分配的不公,当健康变成特权,真正该被质疑的,不是那些被困在廉价食物和时间贫瘠中的人,而是那些制定规则的人。 信源:(央广网——美国肥胖人群有增无减:非洲裔拉丁裔最高 亚裔最低)
在美国,你要是看到一些体态肥胖、屁股大、满身是肉的人,放心那大概率是穷人;而看到
乐天派小饼干
2025-10-16 10:54:24
0
阅读: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