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攻打枣庄时,部队缴获的美式榴弹炮仅有被俘的几名广东籍原国军炮兵能操作。

阿皮历史库 2025-10-17 10:02:05

解放战争中攻打枣庄时,部队缴获的美式榴弹炮仅有被俘的几名广东籍原国军炮兵能操作。然而,他们因枣庄内有同乡而拒绝开炮。     这个事得从鲁南战役说起,当时华东野战军刚完成重组,正缺重型火力支援,没想到在鲁南一口气端了敌军的快速纵队,缴获了48门美制105毫米榴弹炮。     这种炮是当时的稀罕物,就连敌军王牌整编74师都没配齐,射程远精度高,攻坚作战里能顶得上一个步兵营的威力。     可高兴劲没过,指挥员就犯了难——这美式火炮的操作比家里的山炮复杂十倍,光弹道计算、引信调试就需要专门训练,部队里的老炮兵对着那些外文标识和精密部件,根本摸不着门道。     还好清理战场时发现了几名被俘的炮兵,一问才知道他们是原国军整编26师的炮手,清一色广东籍,早年在昆明的训练中心受过美军顾问的专门培训,是少数能熟练摆弄这种榴弹炮的战士。     当时华野正准备攻打枣庄,城里的敌军凭借坚固工事负隅顽抗,要是能让这几门炮发挥作用,就能大大减少战士伤亡。     可当把任务交代下去,这几名炮兵却异口同声地拒绝了。     他们说自己参军前就在枣庄做过生意,城里住着不少广东同乡,有的是早年闯关东过来的商贩,有的是被抓壮丁留在当地的亲戚,担心炮火误伤同乡,坚持不肯动手。     炮兵营长气得要按军法处置,消息传到一师师长陶勇耳朵里,他立马拦了下来。     陶勇知道这些俘虏兵的心思,在原国军里,士兵稍有不从就可能遭毒打,可解放军的规矩不一样,硬逼反而会适得其反。     他让人从炊事班弄了几个荤菜,又搬来几坛老酒,亲自在临时指挥所里摆了桌酒席,把这几名广东兵请了过去。     这顿饭没有半句命令,陶勇只问他们在原部队的待遇,问他们家乡的收成,给每个人斟酒夹菜。     这些炮兵这辈子从没见过敌军师长给自己敬酒,有的当场红了眼眶。     他们在原部队里,军官把士兵当牲口使唤,打胜仗功劳是长官的,打败仗黑锅是士兵的,哪受到过这种尊重。     酒过三巡,陶勇才说起枣庄城里的情况,不是让他们对着居民区开炮,而是瞄准敌军的碉堡和弹药库,这样既能减少我军伤亡,反而能保护更多无辜百姓,包括他们的同乡。     第二天一早,这几名广东兵主动找到了炮兵阵地。     他们熟练地给火炮装定诸元,调试瞄准镜,动作一气呵成。     上午十点,随着一声令下,第一发炮弹呼啸着飞向枣庄城头,正好炸在敌军的碉堡上。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他们接连发射几十发炮弹,把敌军的火力点一个个敲掉。     步兵战士们趁机发起冲锋,原本难啃的硬骨头,不到一天就攻了下来。     战斗结束后清点,城里的广东同乡没受一点波及,不少人还拿着自家的咸菜和馒头,送到炮兵阵地表示感谢。     后来有人说,这几名广东兵后来都成了华野特纵的骨干,跟着部队从鲁南打到淮海,教出了一大批炮兵徒弟。     那几门立下大功的美式榴弹炮,也在后来的济南战役、渡江战役里继续发挥作用,成了名副其实的“功勋炮”。     那些广东兵拒绝开炮,是念乡情,后来主动开炮,是看清了谁在真正保护百姓。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解放战争到后期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跟着解放军走,因为在这里,当兵的不只是打仗的耗材,更是有血有肉、被人当回事的人。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