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李大钊的女婿贾芝所说,鲁迅的弟弟周作人与李大钊的关系非常好,李大钊牺牲后,周作人多次帮助李大钊一家人,冒着风险照顾烈士遗孤,收留李葆华、李星华兄妹在自己家里躲避。后来,周作人又出面帮助支持李葆华前往日本留学。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很多人聊起周作人,都是一脸复杂。有人记得他晚年的“叛变”,有人念叨他和鲁迅兄弟反目,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在李大钊牺牲后,正是周作人冒着风险帮了李大钊一家一大把。历史从来不简单,越是走近细节,越能看出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无奈。 1927年,北洋政府对共产党人下手,李大钊被捕,几天后便遇害。李大钊当时是北大图书馆主任,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临刑前,他那句“只知有主义,不知有家,为主义死是应该的”,如今读起来依然让人心头一紧。 可当革命者倒下之后,留下的亲人却无依无靠。妻子赵纫兰和几个孩子,眼睁睁看着家道中落、亲人离散。那是个动荡的春天,也是李大钊家面临最大考验的日子。 这个时候,站出来的正是周作人。别忘了,那时的周作人也是北大教授,和李大钊既是同事也是朋友。新文化运动的风潮里,两人有过不少思想碰撞,一起为进步发声。 李大钊遇难后,周作人没有选择明哲保身,反而悄悄地把李葆华、李星华兄妹接到家里藏起来。 那会儿北平局势紧张,警探四处搜捕“赤化分子”家属,连累无辜是常事。周作人愿意冒这个风险,不只是出于同情,更是一份发自内心的责任感。 其实,周作人帮李大钊家,不只是一两次的“搭把手”。李葆华当时年纪小,正是人生关键阶段,周作人帮他联系日本留学,甚至凑生活费,直到顺利把人送出国。 李星华、李炎华姐妹后来因生活艰难,托人找周作人帮忙。他不仅出面找北大同仁商量,还把两人接回北京,安排进学校,又想办法让她们自食其力。可以说,李大钊牺牲后的几年,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都离不开周作人的照应。 到了1933年,李大钊的遗体还停放在庙里,迟迟没法安葬。赵纫兰操碎了心,最终还是周作人出面,联络蒋梦麟、胡适等人,四处奔波筹钱,才让李大钊得以入土为安。 甚至赵纫兰去世,周作人也帮忙处理后事,让她得以葬在丈夫身旁。还有李大钊的文集,《守常全集》能出版,周作人联系出版社、找人题记,前后花了十几年,最后才让李大钊的思想得以流传。 这些事,直到李大钊女婿贾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写文章才被更多人知道。那时国内不少人对周作人评价已然复杂,但贾芝说得很坦白:如果没有周作人,李大钊的家人、遗体、著作,也许很多都难有后来的安顿和传承。 当然,周作人后来的选择让很多人无法释怀。抗战时期他担任伪政府职务,这一笔在历史上确实是污点。 但历史里的人物,很多时候不是“非黑即白”的。你可以批评周作人的后半生,但也不能否认他在李大钊一家最困难的时候,做过的那些实实在在的好事。一个人有过高光也有过低谷,这很真实,也很人性。 现实生活也是如此。人有软弱,也有闪光。我们看历史,也要看到那些曾经温暖过他人的行动。周作人和李大钊的友情,就是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一段难得的信义。无论后来发生了什么,当年他挺身而出、守护烈士遗孤,就是一份值得被铭记的担当。 看到这里,你怎么评价周作人? 信源:一言难尽,一声叹息 | 周作人诞辰140周年——澎湃新闻
陈云晚年回忆说,遵义会议上有两个人反对毛主席。一个是凯丰,他反对最坚决,态度最明
【3评论】【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