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山公园菊展爆棚预警!万人空巷的秋日盛宴,藏着多少708090后的童年记忆?这份赏菊攻略让你秒变朋友圈摄影大师! 秋风送爽,青岛中山公园又一次成为城市焦点。第四十一届菊展尚未正式开幕,园内早已暗流涌动。老青岛人都知道,这场年度盛事不仅仅是一场花展,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季节仪式感。清晨六点,晨练的大爷大妈已占据最佳机位,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们蹲守在第一缕阳光洒向花丛的瞬间。 漫步园中,仿佛闯入调色盘打翻的仙境。金黄、雪白、玫紫的菊花层层叠叠,拼出“菊香满岛城”的巨型花墙。园艺师巧妙地将菊花与假山、流水结合,打造出《秋意浓》《花好月圆》等主题景观。最吸睛的当属那座用万朵黄菊扎成的帆船雕塑,既呼应青岛的海洋文化,又暗合“扬帆起锦年”的布展巧思。 本届菊展打破传统静态展示模式,推出“菊花文创市集”。手作达人现场教学压花书签制作,孩子们围着菊花香囊DIY摊位不肯离去。更令人惊喜的是,公园首次引入AR技术,扫码即可观看菊花从幼苗到盛放的全息动画,惹得银发族举着手机连连惊叹。 若说白天的菊展是视觉盛宴,夜晚的灯光秀则堪称魔幻现实主义。傍晚五点半,数千盏LED灯同时点亮,菊花在流光溢彩中变幻出星河效果。尤其是那条百米菊径,踏足其上仿佛漫步银河,成为情侣打卡的必争之地。保安老张笑道:“去年光是一条路就捡到三十多只被踩掉的鞋!” 在熙攘人流中,总能看到牵着孙辈的老人。他们用粗糙的手指点着铭牌,一字一句念着“墨牡丹”“绿云”等品种名。这种代际间的自然教育,比任何绘本都更生动。带着双胞胎来的王女士说:“孩子昨天背完了《咏菊》全诗,就等今天来现场教学。” 公园南门的菊花酥摊位排起长龙,老师傅将新鲜花瓣揉进面皮,烤出酥香四溢的时令点心。隔壁茶摊推出限定菊花普洱,茶汤氤氲间,恍若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茶话会。不少老青岛端着搪瓷杯坐在石凳上,回忆着当年用粮票换盆菊的往事。 对于资深花友洵哥而言,中山公園的菊展更像老友聚會。今年带来了珍藏的1988年小学六年级洵哥所在的小學六年級毕業季旅游青岛中山公园集体合照。当年我们是第一次離開上馬鎮,如今已为人父母。洵哥女儿都已26岁了,抚着泛黄照片感慨万千:“快四十年了,那时动物园还在中山公园里,看菊花顺带还能摸孔雀尾巴。” 谈及赏菊的独特视角,洵哥翻看相册娓娓道来:“很多人挤在门口拍花海,其实曲径通幽处的单株更见风骨。比如那株‘十丈珠帘’,花瓣垂落如瀑布,要蹲下来仰拍才显气韵。”洵哥老婆子在一旁笑着补充:“九七年恋爱时,他就是在菊花展跟我求的婚,现在每年都要来还原场景。” 若将时光机拨回九十年代末,中山公园的秋日远不止菊花。老婆子记忆里总闪着这样的画面:郁金香花田如彩虹地毯,樱花道上落英缤纷,动物园里孔雀开屏与菊花争艳。那时没有智能手机,一部傻瓜照相機及包里塞满青食餅幹及洵哥在武警部隊带回的部队水壼一水壶水就能快樂一整天,就能消磨整日时光。 如今的菊展虽添了科技元素,但那份秋游的纯粹快乐未曾改变。年轻父母推着婴儿车重走自己儿时的路线,在相同的梧桐树下拍下三代同堂的全家福。这种穿越时空的情感联结,让中山公园超越了普通公园的意义,成为青岛人共同的精神故乡。 随着夕阳西下,菊展首日迎来客流高峰。公园管理处提醒游客错峰出行,建议乘坐地铁3号线在中山公园站下。这场持续月余的秋日盛宴,不仅绽放于枝头,更盛开在每颗向往美好的心中。或许正如那株百年母本菊所昭示的:花开花落间,传承的才是永恒。 (来源: 综合自青岛日报、观海新闻客户端及现场采访及洵哥自創) 青岛身边事 青岛爆料
家有逆子,气死老娘了!逆子04年的,虚岁22岁,专科毕业后一头扎去了青岛。找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