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30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后,黄旭华没有选择留在庆功的现场,而是动身南下,踏上回乡的路,完成试验的喜悦并没有冲淡他内心的焦虑,三十年未归的家门,母亲的白发与苍老,成为他此刻最牵挂的重量,潮汕老家静默地等待着,母亲的挂念仿佛从未间断,那些未曾出口的问题、未曾寄出的信件,都在时间的缝隙中积淀成岁月的痕迹。 黄旭华的消失,是中国核潜艇保密制度下的必然结果,1958年,接到调令的那一刻,他明白了这段旅程的特殊性,核潜艇项目需要绝对的保密,所有参与者都要如同“人间蒸发”一般,从社会和家庭生活中隐退,黄旭华所在的设计组,成员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技术资料缺乏,国外的技术封锁、国内的设备简陋,每一步都艰难无比。 在北京郊区的民房里,在辽宁葫芦岛的秘密基地,黄旭华和同事们用算盘、手工模型、玩具部件,摸索核潜艇的设计与制造,没有先进仪器,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他带领团队凭着一股韧劲,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国外专家的冷嘲热讽没有动摇黄旭华的决心,反而让“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信念更加坚定。 保密的生活让黄旭华与亲人逐渐疏远,家书变得越来越简短,交流只剩下平安与问候,父亲病重,二哥离世,他都无法回家相送,妻子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孩子的成长几乎没有父爱的陪伴,母亲在家中守候,每一次收到家信都期盼着归期,却始终未盼来团圆,黄旭华将全部精力投入核潜艇的研发,亲情的缺席成为他内心难以言说的痛楚。 黄旭华对国家的忠诚,成为他衡量一切选择的标准,核潜艇项目的推进,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黄旭华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个人的幸福与遗憾都被他默默藏在心底,每一次攻坚克难,每一次测试实验,都凝聚着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即便身处逆境,黄旭华始终保持着内心的坚定和从容。 深潜试验的成功,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重要里程碑,面对极端的海底压力和未知的风险,黄旭华选择亲自下艇,用实际行动捍卫了团队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试验结束后,他没有停留在掌声中,而是回到母亲身边,用短暂的团聚弥补三十年的亏欠,母亲的理解和包容,成为黄旭华心中最温暖的力量。 母亲通过杂志报道,终于明白了黄旭华多年的隐忍和牺牲,家人不再责怪他的缺席,反而以他的成就为荣,黄旭华的坚持,让家乡人看到了普通科学家背后的伟大,母亲的支持和宽慰,成为黄旭华继续奋斗的动力,每一次短暂的相聚,都是对亲情的珍惜和对使命的坚守。 晚年,黄旭华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领奖时,他依然谦逊低调,将荣誉归于团队和国家,黄旭华把奖金全部捐出,不为名利所动,母亲留下的照片和字句,成为他晚年最珍贵的纪念,黄旭华用一生的沉默和付出,守护着祖国的安全和尊严。 黄旭华的人生,是个人与时代、家庭与国家之间的抉择,他用三十年的牺牲,换来了中国核潜艇技术的突破和民族的自信,他的故事,不仅是科学家的奋斗史,更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群体精神的缩影,黄旭华的选择,无声却有力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身后事简单至极,墓志铭上只留十四个字,表达了他一生对核潜艇事业的坚定,黄旭华始终坚信,对国家的忠诚,是对父母最深沉的孝,三十年的分离与等待,在母亲的理解和民族的崛起中得到了升华,黄旭华用自己的奋斗,诠释了什么叫无悔人生。 信息来源:光明网《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深潜”功名三十载,志探“龙宫”一痴翁》
1988年,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
青衫栀幽音
2025-10-18 20:58: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