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复活节岛石像位移之谜##行走的摩艾#【新研究破解复活节岛石像“位移”之

参考消息 2025-10-19 00:32:48

#破解复活节岛石像位移之谜# #行走的摩艾# 【新研究破解复活节岛石像“位移”之谜】据西班牙《邮报》网站10月16日报道,复活节岛位于太平洋,距离其所属的智利海岸超过3500公里,当地原住民称之为拉帕努伊岛。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偏远之地因其发展出的与世隔绝的文化及其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创作——摩艾石像——而令人着迷。#夜读#

这些由火山岩雕刻而成的巨型石像,高达数米、重达数吨,其存在仿佛违背常理:古代岛民在没有轮子、机械装置和驮畜的情况下,如何将它们从采石场运至海岸平台并竖立起来?

一个多世纪以来,这个谜团引发了各种猜测,不乏一些奇特的说法:从使用木制雪橇(这可以解释岛上据称发生的森林砍伐),到未知文明的干预,当然也少不了远古外星人的说法。

摩艾(在拉帕努伊语中意为“雕像”)的雕刻大约始于公元6世纪至9世纪,正值拉帕努伊文化早期发展阶段。然而,这些石像的建造和运输鼎盛期在公元700年至1600年之间,并在15至16世纪达到顶峰。此后,石像的制作活动戛然而止,采石场遭废弃,这很可能源于岛内不同派系之间的内部冲突。当欧洲人抵达时,岛上居民对这些雕像的意义、用途和建造记忆已认识模糊。根据他们的口述传统记载,雕像是从采石场“走”到它们的安放位置。由此产生的谜团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奇者、学者和异想天开的推测者。

如今,由考古学家卡尔·P·利波和特里·L·亨特进行的一项新研究从科学角度解开了这个谜团。这些石像既没有被拖拽,也没有被滚动,而是真的“走”到了目的地。研究人员通过高分辨率三维模型、等比例复制品的实地实验以及对考古信息的详尽分析,证实拉帕努伊人对摩艾石像的设计十分巧妙,使其能够在无任何支撑的情况下,通过一种垂直的摇摆式移动,即用绳索控制的“之”字形晃动实现位移。这项发表于专业期刊《考古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是这两位学术搭档十年研究的最新成果。

2012年,利波和亨特首次提出了“行走的摩艾”假说,认为摩艾的形态暗示了垂直运输。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们精确复制了重达4.35吨的雕像,并在夏威夷进行的实地测试中使其“行走”。现在,这项新研究通过对962尊摩艾石像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佐证了最初的假说,并反驳了此前的质疑。

一些怀疑者曾认为,岛上不平坦的地形阻碍了摇摆运动,或者没有足够绳索遗存的证据。但地形分析表明,道路避开了陡峭的斜坡;当地的植物纤维足以制造结实的绳索;并且雕像上的风化模式与长时间的垂直暴露相符,而非水平暴露。

利波和亨特的研究证实,“摩艾行走”的方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高效的,且与拉帕努伊人关于石像从采石场“走”到目的地的口述传统相符。事实上,只需一小群人配备植物纤维绳索,就能移动这些庞然大物。

拉帕努伊人创造了一种巧妙的设计,将雕像的重心置于一个有利于摇摆的位置:D形的宽大底座和向前倾斜的姿势。通过同步拉动绳索,雕像倾斜,向前倒下并左右摇摆,以每次最多一米的步幅前进。在新研究的测试中,一个4.35吨的复制品在短短40分钟内移动了100米。“一旦你让它动起来,就一点也不难了,事实上人们用一只手臂就能拉动。这种方式节省能量,而且移动速度非常快。”利波解释道。难点在于启动,即让石像开始摇摆,但物理学原理解决了这个问题:石像体积越大,这种方法反而越稳定,使其成为搬运如此规模巨石的唯一可行方案。

成功的关键在于研究人员所称的“在途摩艾”的形态。在编录的962尊摩艾石像中,有62尊被遗弃在穿越岛屿的古老道路沿线,这提供了重要线索,因为它们保留的不是最终形态。这些样本呈现出向前的倾斜角度和D字形底座,而这些特征在最终安放在祭祀平台上的石像中并未出现,说明它们在抵达目的地后经过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摩艾石像的设计并非偶然,而是适应拉帕努伊火山地形的古代工程杰作。大约4.5米宽、具有凹形横截面的古道充当了稳定导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石像倾倒的风险。从风化痕迹到口述传统,考古证据都与利波和亨特提出的模型相吻合。研究推翻了大规模毁林、奴役劳动乃至外星介入等臆测。(编译/韩超)

0 阅读:21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

《参考消息》创刊于1931年,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