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杨振宁讣闻 Chen Ning Yang 诺贝尔奖得主、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以其对数学美学的感知,揭示了自然界中令人惊讶的微妙之处,于周六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whose feel for mathematical aesthetics helped reveal a surprising kink in the weave of nature 1999年,当杨振宁教授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现石溪大学)退休时,他的同事、著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称他为“20世纪物理学最杰出的风格主义者”,仅次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保罗·狄拉克。 戴森教授表示,杨振宁教授对数学美的感知,“让他最不重要的计算也成为微型的艺术作品,而他更深刻的推测则变成了杰作”。 1956年春天,杨振宁教授当时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并在长岛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度过时光,他前往纽约与李政道教授会面。 在附近一家中餐馆共进午餐时,两位科学家讨论了弱力(核衰变的推动力)是否忽视了镜像对称性。那年秋天,他们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提出了如何验证这一假设。 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家吴健雄教授承担了这个挑战,并在位于华盛顿的美国国家标准局(现在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做实验,证实了弱力确实违反了宇称。原子核在衰变时,电子更多地向某个方向发射,镜像对称性并未成立。 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委员会迅速作出反应,1957年,两位物理学家几乎是获得了史上最快的诺贝尔奖。他们是第一批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人们开始称他们为“李杨”或“杨李”,仿佛他们是一个人,然而他们的关系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微妙。 ……他还与李政道教授合作,1956年开始,二人共同发表了32篇论文。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合作关系逐渐疏远,最终在1962年分道扬镳。 2015年,他放弃了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在接受《新闻日报》采访时,杨振宁表示,他怀疑物理学家们是否能够最终找到“万物理论”。 他说:“自然是极其微妙的,我认为自然界的深度无法为人类所测量。毕竟,我们只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元,怎么能与自然的无限深度相匹配呢?”
爱因斯坦说:我曾经以为,如果我能问上帝一个问题,我会问宇宙是如何开始的。因为我一
【41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