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之争:女儿的退路,还是婚姻的枷锁? 一场因彩礼而起的婚姻风波,一位父亲没收女儿手机强行阻止婚礼,背后是中国婚恋观现代转型的阵痛。 “我不想让闺女受苦”,在河南周口的一场婚礼前夕,一位父亲因发现女儿给男友转账两万元用于房租,愤而收走女儿手机,强行阻止婚姻。这场彩礼争议引发社会热议,一方指责“婚姻不是买卖”,另一方则担忧“都要结婚了还向女方要钱,实在不靠谱”。 在这场争论中,一位母亲的观点道出了许多女方家庭的内心挣扎:“我把我女儿好好养大,花的钱没有几百万,至少也有几十万吧?难道就值你那么区区几万块钱?我要的不是回本,是保障!彩礼呢从来不是买卖,而是女方婚前唯一能够握在手里的退路。” 01 彩礼争议:情感与现实的碰撞 河南周口的彩礼纠纷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广泛关注,也让彩礼这一传统习俗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一方面,有网友坚定认为“婚姻不是买卖,不能儿戏”,反对将彩礼作为婚姻的筹码;另一方面,也有人理解女方的担忧,认为“在没结婚办事前,不管什么理由借,都不合适”。 这样的争议并非个案。根据他趣发布的《2025年中国青年彩礼调研报告》,男性平均预期彩礼为14.3万元,而女性期望值达17万元,男女双方对金额的预期存在显著差异。 这种差异折射出传统婚嫁观念中性别角色的固化,以及女性对婚姻经济保障的更高诉求。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彩礼从原本的礼仪象征,逐渐演变为物质与情感交织的复杂问题,考验着无数即将步入婚姻的情侣。 02 法律规制:为彩礼纠纷画红线 面对日益增多的彩礼纠纷,法律层面已作出明确回应。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明确“闪离”“未共同生活”等情形下可要求返还彩礼。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与江苏省妇女联合会近期联合发布的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为处理此类问题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 根据法律规定,双方已办理结婚登记且共同生活,离婚时彩礼返还请求一般不予支持。但是,如果共同生活时间较短且彩礼数额过高,人民法院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返还以及返还比例。 法律同时明确区分了彩礼与恋爱期间一般赠与的关系。 在节日、生日等特殊纪念意义时点给付的价值不大的礼物、礼金,以及为表达或增进感情的日常消费性支出,不属于彩礼范畴。 03 政策引导:从高额彩礼到文明新风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村高额彩礼问题列为乡村振兴与文明乡风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强调“综合治理”这一关键词。 文件提出,推进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治理,发挥妇联、共青团等组织作用,加强对农村适婚群体的公益性婚恋服务和关心关爱。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江文胜近日表示,将指导各地按照法定程序深化村规民约制修订工作,鼓励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基础上,对农村彩礼金额、礼金限额等提出倡导性标准,让农民群众操办红白事有据可依。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举措。 江西金溪县设定彩礼上限6万元,宁夏通过“零彩礼证书”奖励国有景区门票优惠,河南兰考设立“红白理事会”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04 观念转变:从“攀比”到“零彩礼” 在政策引导与社会讨论的推动下,青年群体的婚恋观念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他趣的调研报告显示,65.42%的受访者接受“零彩礼”,男性支持率高达75.13%。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实际行动挑战传统的彩礼观念。今年国庆,江西90后小伙梅林提亲时,丈母娘坚决拒收10万元彩礼,直言“我不是卖女儿”,这一视频在社交平台收获几十万点赞。 广东佛山顺德的一对新人则因婚宴不收礼金而走红网络,宾客送来的红包只是被叠一下又返还回去,这一操作被中央文明办公开“点赞”。 婚姻的保障从来就不该是彩礼数额的厚薄,而是彼此的担当与体谅。 这些个案的成功实践,为社会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也为婚俗改革注入了信心。 05 退路与出路:彩礼何去何从 彩礼,作为中国传统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是美好婚姻的祝愿与信物。然而,当彩礼异化为攀比的工具、家庭的负担时,便失去了其原本的文化内涵。 对于女性而言,寻求婚姻中的经济保障固然合理,但真正的保障并非来自男方的彩礼,而是来自自身的独立与能力,来自夫妻共同的经营与努力。 在法治保障日益完善的今天,女性在婚姻中的权益已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从财产分割到子女抚养,从反对家暴到离婚自由,法律已为女性构筑了全方位的保障体系。 让婚姻回归爱的本质,让彩礼回归礼的本意,需要的不是简单地取消彩礼,而是为其注入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健康的婚姻关系,应建立在双方相互尊重、平等对待的基础上,而不是用彩礼的多少来衡量感情的价值。彩礼事情 婚姻彩礼观
彩礼之争:女儿的退路,还是婚姻的枷锁? 一场因彩礼而起的婚姻风波,一位父亲没收
老梦小常识
2025-10-19 09:36:12
0
阅读:13
飞翔
警惕越来越多女的结婚就为捞钱和找舔狗,从认识就蹭吃蹭喝要钱要东西,结婚要高彩礼五金要豪华婚礼要房子车子,婚后继续要钱要物,时刻生娃警告,不给钱就想办法离婚,分你财产洗你房,然后二婚四婚继续要钱。不给钱不让碰,碰了不给钱就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