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风向都在跟着中美转。中美一缓和,其他国家就紧张。中美一紧张,其他国家就开

烟雨评社 2025-10-19 14:49:48

全世界的风向都在跟着中美转。中美一缓和,其他国家就紧张。中美一紧张,其他国家就开始左右横跳。我之前一直说,中美之间有一群国家在吃中美斗争的红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欧洲和印度。 日本的政治节奏几乎是跟着中美关系走的。10 月中旬中美高层会晤消息刚透出风声,日本国会就突然卡在了首相人选的关键节点上。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宣布 10 月 21 日召集临时国会,可执政党和在野党愣是没能就开会达成一致,极右翼候选人高市早苗的上位进程硬生生停了下来。 熟悉日本政坛的人都清楚,这种 “拖延术” 是老套路了 —— 中美关系紧张时,日本会火速推进修宪、强化日美军事合作,借机扩充自身军备;一旦中美有缓和迹象,就立刻放慢脚步观望,生怕自己先出头成了 “牺牲品”。 去年中美在亚太海域军事对峙升级,日本当月就宣布采购 400 枚战斧导弹,而今年中美经贸对话重启,日本马上推迟了对半导体出口管制的实施时间,算盘打得比谁都精。 欧洲的 “左右互搏” 更是把矛盾写在了脸上。一边喊着 “战略自主”,抱怨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搞 “绿色保护主义”,让欧洲车企损失惨重;一边又跟着美国对中国电动汽车挥舞反补贴大棒,生怕得罪跨大西洋盟友。 这种分裂在乌克兰危机中表现得更突出,2025 年初美国突然绕开欧洲,直接和俄罗斯开展 “越顶外交”,让欧洲各国瞬间 “破防”,可转头还是继续跟着美国加码对乌援助。 毕竟欧洲清楚,中美博弈越激烈,自己的 “中间价值” 就越高 —— 对着美国能要到更多安全承诺和经济补偿,对着中国又能保住 7800 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这种两头讨好的局面,正是欧洲最想维持的状态。 德国大众集团的操作很有代表性,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时,它立刻把中国工厂的部分产能转移到墨西哥以规避关税;当中美经贸谈判回暖,又火速追加 20 亿欧元在上海建研发中心,哪边都不得罪。 印度的 “摇摆舞” 则带着鲜明的利益导向,能源领域的操作最典型。特朗普曾公开宣称,莫迪向他承诺不再购买俄罗斯石油,可实际数据显示,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比从冲突前的 1% 飙升到现在的 22%。 这背后全是中美关系的影子:当中美在印太地区军事对峙加剧,印度会主动向美国靠拢,借着 “四方安全对话” 争取先进武器技术,同时又拿着美国的承诺去和俄罗斯讨价还价,以低于国际市场 30% 的价格大量采购原油。 一旦中美启动气候合作对话,印度又会立刻强调 “发展中国家权益”,一边向中国索要更多新能源技术援助,一边拿着中国的投资承诺去逼迫美国放宽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 去年中美在气候大会上达成共识,印度当天就和中国签署了 10GW 光伏组件采购协议,转头又拿着这份协议从美国拿到了 20 亿美元的绿色能源贷款。 这些 “左右横跳” 的背后,全是实打实的利益算计。中美紧张时,它们可以借着 “对抗一方” 的名义向另一方要价,比如欧洲以 “制衡中国” 为由让美国取消钢铝关税,印度以 “配合印太战略” 为由获得美国芯片技术支持。 中美缓和时,又能以 “平衡双方” 的姿态巩固自身优势,日本靠着 “中美沟通桥梁” 的定位扩大了在东盟的影响力,欧洲则借着中欧贸易协定谈判压减了美国农产品的进口配额。这种游走在缝隙里的生存智慧,让它们在中美博弈的大棋局里,成了不输的 “第三方”。 有意思的是,这种 “红利” 往往带着时效性。当中美关系出现明确的缓和或紧张趋势,这些国家的立场就会迅速固化;可一旦陷入胶着,它们的摇摆幅度就会立刻变大。 10 月下旬中美会晤临近,日本停摆的首相选举、欧洲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关税审议延期、印度突然增加的俄罗斯石油订单,全是这种观望心态的直接体现。它们比谁都清楚,只有中美博弈的张力持续存在,自己的 “中间地位” 才值钱。 从日本的政治拖延到欧洲的政策矛盾,再到印度的能源摇摆,这三个典型案例把 “跟着中美风向走” 的逻辑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们既不想依附于任何一方,又总能精准抓住双方博弈的空隙,在安全、经济、技术等各个领域捞取好处。 中美关系的每一次波动,都会掀起全球政坛的连锁反应,而这些 “红利受益者” 的下一步动作,恐怕还要等中美会晤的结果才能见分晓。

0 阅读:65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