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租伞这事儿,我今天算是彻底想通了 都说好多人租了不还,押金50块,就把那把质量好到爆炸的伞直接“顺”走了。我一开始也纳闷,这得亏多少钱啊? 说起来胖东来这伞,跟外面那种薄得一吹就破的共享伞真不是一个路子。 它家那伞杆是加厚的铝合金,握着手感沉实不打滑,伞骨用的是高韧性玻璃纤维,下雨天刮个五六级小风根本不会折,连伞面都是加密的防泼水牛津布,淋透了甩两下就干,晴雨两用都合适。 平时在商场买这么一把,少说也得六七十块,按押金50算,真有人拿了不还,单看这一笔好像是亏了,但胖东来打一开始就没把租伞当“生意”做。 之前有记者追着于东来问,怕不怕有人钻空子“顺”伞,于东来当时笑着摆手说:“还不还都行,咱弄这事儿,就是怕顾客赶上刮风下雨没个遮头的。真有人拿了伞能解决急事儿,那50块钱就算咱帮个忙了,亏这点不算啥。”你看,它的出发点从来不是赚押金,是解决顾客的难处。 胖东来在许昌做了二十多年,早把“服务”刻进骨子里了——顾客忘拿购物袋,店员会追出几百米送过去;老人买米拎不动,不管多远都给送到家;就连超市里的水果,都得让顾客先尝,觉得甜再买。租伞这事儿,不过是它众多便民服务里最不起眼的一件。 有人专门算过账,胖东来每年租伞的损耗,包括丢伞、伞面磨损、伞骨损坏这些,加起来也就几万块钱。 这点钱在它的服务预算里根本不算啥,毕竟它连“无理由退货”都敢做——顾客买了吃的拆了包装觉得不好吃能退,买了衣服穿了半个月觉得不合适也能退,甚至有人故意找茬退过开过封的牛奶,店员也照样笑脸相迎。对比这些,丢几把伞的损失,在胖东来眼里真不算“亏”。 更有意思的是顾客的反应。去年有个许昌大爷,两年前租了伞没还,后来看新闻说胖东来还在坚持租伞,专门坐了两站公交把伞送回去,还多塞了10块钱,说“当年忘了还,心里一直惦记着,不能让实在人吃亏”。 还有年轻人租了伞,觉得质量好、服务贴心,转头就拉着家人去胖东来买了冰箱、洗衣机,说“就冲这把伞,在这儿消费踏实”。 你以为它亏了伞钱,其实它赚的是顾客心里的那份认可——这份认可比几十块的伞值钱多了。 现在不少商家做“便民服务”,总想着怎么算计:共享伞要收超时费,还得定点还,稍微偏离还伞点就还不了;超市的便民雨衣得扫码关注公众号才能领,背后藏着涨粉的小心思。 可胖东来偏不,它的租伞点就设在超市入口最显眼的地方,不用扫码填信息,不用关注公众号,跟店员说一声“要租伞”,交50块押金就能拿走,啥时候还都行,哪怕租一个月再还,也没人催你。它不管“流量”,也不管“短期收益”,就盯着“顾客是不是真的需要”。 其实胖东来的“傻”,藏着最聪明的生意经。现在太多企业把顾客当“流量”,总想从顾客身上多赚一点,可胖东来偏把顾客当“熟人”——你有难处,我帮你一把;你偶尔“占便宜”,我也不较真。 就像小区里的便利店老板,知道你忘带钱会让你先拿东西,下次再补。这种信任,反而让顾客不好意思糊弄,反而愿意常来常往。 胖东来租伞这事儿,看着简单,其实戳中了很多企业没搞懂的道理:服务不是用来作秀的,也不是用来算计的,是实实在在帮人解决问题。现在的人不缺买伞的钱,缺的是下雨天突然没伞时的那份安心,缺的是被人信任的感觉。 胖东来刚好接住了这份需求,哪怕有人“顺”伞,也不改变对人的信任。这份“不精明”,反而让它在一堆追求快钱的企业里,活成了让人惦记的存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胖东来这次辞退员工,不给赔偿事件给全国企业开了个好头!以前总说胖东来宠员工
【67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