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拿了快30个诺奖,登不了月球火星。英法德,加起来300多个诺奖,也登不了火星。然后再看看我们,月球火星,都上去了,还从月亮上挖了把土回来。 这次诺贝尔奖名单中,并没有我国科学家的身影,很多国人或许灰心丧气,但要知道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从来都不是和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直接挂钩。 日本手里攥着快 30 枚诺奖,金光闪闪的荣誉够亮眼吧?可一到登月这事,就接连栽跟头。2025 年 6 月那回最可惜,他们民营公司的 “坚韧号” 着陆器,都飞到离月面 200 米的地方了,眼看就要踩上去,突然信号断了。最后地面只能看着屏幕等,等来的是 “硬着陆坠毁” 的消息,这已经是两年里第二次失败了。 之前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 SLIM 探测器更憋屈,着陆时主引擎就晚点火 1 秒,直接 “倒栽葱” 扎进月壤里。太阳能板被压得没法展开,探测器成了 “哑巴”,好好的任务全毁在这一秒上。 他们在实验室里搞材料、研究生物是厉害,可深空探测要的是 “大家伙” 协同 — 火箭推力够不够、着陆器能不能精准 “刹车”、信号能不能传回来,这些不是单靠诺奖就能搞定的。连日本自己的媒体都吐槽,探月预算年年减,工程团队凑不齐整,光有实验室成果顶啥用? 再看英法德,三国加起来拿了 300 多枚诺奖,差不多占了全球诺奖的一半,说起来都是科技强国吧?可在火星面前,照样没辙。欧洲的 ExoMars 火星任务折腾了十几年,2016 年送上去的 “小猎犬 2 号” 着陆器,刚到火星就没了影。后来才发现,是着陆时天线没打开,想发信号都发不出去,直接成了 “火星垃圾”。 之后这任务一推再推,从 2020 年推到 2022 年,又推到 2026 年,最近干脆说 “得等美国帮忙搭伙”。更尴尬的是去年,欧洲想送 “欧几里得” 望远镜去看深空,结果自家的阿丽亚娜 6 号火箭还没调试好,最后只能求美国 SpaceX,让猎鹰 9 号帮忙把望远镜送上去。300 多枚诺奖的面子,在 “能上天的火箭” 面前,也得低头。 反观咱们,诺奖榜单上没那么多名字,可星空里的足迹早扎稳了。38 万公里外的月球背面,嫦娥六号去年去 “挖土”,那操作跟 “太空绣花” 似的 —先让激光雷达扫遍着陆区,确认没坑没石头;再让机械臂伸出去,一毫米一毫米地挪,把 1731 克月壤稳稳装进货舱。 关键是月背对着地球,信号传不过来,咱们还提前放了 “鹊桥” 中继星,在拉格朗日点上搭起 “通信桥”,让嫦娥六号在月背也能跟地面说话。返回地球时更绝,玩了把 “太空打水漂”,返回器借着大气层的力减速,最后精准落在内蒙古,连误差都控制在几百米里。 4 亿公里外的火星更不用说,天问一号直接干了件大事 — 别人探火得分三步:先绕火星飞,再着陆,最后放火星车巡测,咱们一次就搞定了 “绕、着、巡”。“祝融号” 火星车在乌托邦平原遛了快两年,拍的照片里,火星石头上的纹路、沙丘的形状都清清楚楚。 为了让 “祝融号” 不陷进火星尘土,科研团队专门给它装了 “镂空车轮”;怕它在火星夜里冻坏,又设计了 “同位素温差发电”,就算火星温度降到零下 100 度,也能正常工作。这背后不是单靠某个人的本事,是上百个团队、上千项核心技术凑一起,少一个环节都不行。 其实这压根不是 “诺奖多不多” 的事儿,是科技发展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诺奖更像 “实验室里的荣誉”,奖励的是几十年前的基础突破 — 比如日本的诺奖,很多是研究 “怎么把半导体材料做更薄”“怎么搞懂细胞里的蛋白质结构”;而深空探测是 “太空里的实战”,要的是把千万个零件拧成一股劲,还得全国上百家工厂、研究所一起配合,从火箭燃料到着陆器的螺丝钉,都得严丝合缝。 再说了,诺奖本来就慢半拍。过去十年,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奖成果,平均要等 30 年才被认可;医学奖更久,得等 26 年。日本现在的诺奖井喷,其实是他们上世纪 80 年代经济好的时候,砸钱搞基础研究的回报。咱们现在在深空探测里突破的技术,比如月球采样、火星着陆,说不定再过二三十年,也会成为诺奖的 “种子”。 所以真没必要为一次诺奖缺席失落。诺奖是给科学家的荣誉,可星际里的足迹,是国家科技的硬实力。嫦娥六号在月背插的玄武岩纤维国旗、天问二号飞向小行星的轨迹、未来要建的月球科研站,这些都是比奖状更实在的证明。 信息来源:《揭秘我国首次申报诺贝尔奖始末》中国经济网
日本,拿了快30个诺奖,登不了月球火星。英法德,加起来300多个诺奖,也登不了火
古今知夏
2025-10-20 14:51: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