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拿了快30个诺奖,登不了月球火星,英法德,加起来300多个诺奖,也登不了火

掘密探索 2025-10-20 14:57:22

日本,拿了快30个诺奖,登不了月球火星,英法德,加起来300多个诺奖,也登不了火星,然后再看看我们,月球火星,都上去了,还从月亮上挖了把土回来。   日本诺奖数量排全球第六,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简直像“诺奖批发部”,但航天这块却像被按了暂停键。   2025年日本政府急得直挠头,修订《宇宙基本计划》说要借美国“阿耳忒弥斯”计划登月,连火星探测都得跟着美国混。   可问题是,日本连自己送宇航员上天的火箭都没有,2023年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去国际空间站,还得坐美国的“龙飞船”。   英法德更逗,法国诺奖得主70多个,巴黎的大学跟“诺奖工厂”似的,结果2025年法国首次登月还得靠中国嫦娥六号“捎带”。   德国诺奖超100个,柏林的大学培养出无数科学大牛,可德国航天局到现在还在喊“我们要自己搞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连个影子都没有。   英国更绝,2016年英国宇航员蒂姆·皮克去国际空间站,还得坐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连在太空跑个马拉松都得在国际空间站的跑步机上完成。 跟这些诺奖大户比,中国航天走得像“老黄牛拉车”,不声不响,但一步一个脚印。   这些成就背后,是中国航天人的“死磕精神”,天问一号团队为软着陆技术熬了十年,嫦娥六号的中继通信技术改了五版,就连“祝融号”火星车的太阳能板都做了防尘设计。   这些“笨功夫”,诺奖大国未必愿意花,毕竟人家更爱发论文、拿奖项,咱们却爱“闷头干活”。 诺奖是科学界的“奥斯卡”,代表人类对真理的极致追求;航天是工程界的“马拉松”,代表人类对未知的勇敢探索,日本、英法德选了一条“高精尖”的路,中国选了一条“敢闯敢拼”的路,谁对谁错?不好说。   但至少现在看来,中国的路走通了,咱们没那么多“天才”,但有“一群傻子”肯花二十年死磕一个技术,咱们诺奖少,但能把“天问”“嫦娥”“祝融”这些名字写进人类航天史。   这就像做饭,诺奖大户像米其林大厨,擅长摆盘、调味,做出来的菜精致得像艺术品;中国航天像农村大厨,没那么多花里胡哨,但一锅炖出来,管饱又管好。   你说哪个更实用?反正航天员在火星上啃压缩饼干的时候,肯定不会想着“这菜摆盘够不够美”。 说实话,每次看到日本诺奖得主名单,我都挺羡慕,那可是科学界的“顶流”,但转头看中国航天,又觉得特带劲:咱们没那么多“天才”,但有“一群傻子”肯花二十年死磕一个技术;咱们诺奖少,但能把探测器送上火星,把国旗插在月亮背面。   诺奖像奖状,挂在墙上好看;航天像脚印,踩在土里实在,日本、英法德选了一条“刷题拿奖”的路,中国选了一条“撸袖子干活”的路。   谁更厉害?现在看,中国的路更接地气,毕竟对人类来说,解开一个基因密码固然伟大,但让人类足迹遍布太阳系,才是更酷的终极梦想。   未来,中国或许会拿更多诺奖,但更值得期待的是:当我们的宇航员站在火星上,回头看地球时,会不会想起今天这些“笨功夫”?我想,那时的他们一定会说:“这趟,值了!”

0 阅读:0
掘密探索

掘密探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