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哈马斯称计划停火3至5年 2025年10月21日,哈马斯政治局成员穆罕默

刘全福观天下 2025-10-21 10:21:51

如何看待哈马斯称计划停火3至5年 2025年10月21日,哈马斯政治局成员穆罕默德·纳扎勒在采访中抛出"3至5年停火"方案,这一表态如投入中东火药桶的火星,瞬间点燃国际舆论场。在加沙地带超90%基建被毁、230万居民陷入人道危机的背景下,该计划既非单纯妥协,亦非全盘退让,而是哈马斯在多重困境下的战略权衡。 停火背后的生存逻辑清晰可见。哈马斯2023年军事行动导致4.6万巴勒斯坦人死亡,支持率从68%暴跌至32%,埃及、卡塔尔等调解方施压其"必须让步"。更关键的是,以军持续22个月清剿已摧毁其80%火箭弹发射装置和70%地道网络,兵源与物资濒临枯竭——18-60岁男性入伍率超72%,弹药库存仅够维持15天高强度作战。此时提出停火,实为在军事溃败与民意崩塌间的自救之举。 方案核心是"停火换重建"的交易逻辑。哈马斯要求保留武装力量的同时,通过国际社会注入的500亿美元重建资金巩固民意基础。其2017年《新宪章》明确"抵抗是合法权利",复制黎巴嫩真主党"军事-民政双轨制"模式——既通过控制边境通道获取税收,又以"抵抗组织"身份规避裁军压力。过渡委员会36人名单中,哈马斯占12席,法塔赫8席,其余席位分配给埃及、卡塔尔等金主国代理人,形成"包容性治理"表象下的权力平衡。 以色列的强硬回应折射出深层矛盾。内塔尼亚胡坚持"解除武装、放弃加沙控制权"作为停火前提,甚至威胁"若不接受就扩大战争"。这种姿态背后是军事优势的过度自信——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宣称"接管加沙城标志哈马斯彻底失败",并计划建立1-1.2公里永久军事缓冲区。但以军全面占领需付出至少1.2万人伤亡的代价,且哈马斯仍控制加沙50%区域,通过地道网络和游击战持续抵抗。 国际社会的博弈更为复杂。特朗普政府虽向以色列提供25亿美元精确制导炸弹,却默许"接管加沙城"计划;欧盟呼吁停火的同时,德国、法国仍批准向以色列出口3.7亿欧元军事零部件。埃及和卡塔尔则反对强制迁移巴勒斯坦人,强调"加沙居民向南部转移"计划违反国际法。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医院因燃料短缺仅能维持30%运转,儿童营养不良率同比上升45%,人道危机倒逼各方寻找突破口。 这场停火博弈的本质,是哈马斯"以时间换空间"的生存策略与以色列"以武力促妥协"的强硬路线之间的碰撞。当哈马斯将停火期设定为3-5年,实则借鉴伊朗核协议"日落条款"思维——既争取重建窗口期,又避免立即解除武装。而以色列坚持"非军事化"底线,源于对哈马斯韧性的低估——尽管军事能力受损,但其通过地道网络仍控制关键区域,且保留政治话语权。 真正的和平从非一纸协议可达成。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和平是街头巷尾的信任重建。"加沙的未来,取决于以色列能否放下"全面胜利"幻想,哈马斯能否走出"武装建国"窠臼,以及国际社会能否摆脱"选边站"惯性。当停火成为重建的起点,而非战争的中场,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或许能迎来真正的安宁。

0 阅读:0
刘全福观天下

刘全福观天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