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0日,韩国新任驻华大使卢载宪表示: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在半岛问题

鉴清评趣 2025-10-21 10:54:11

当地时间10月20日,韩国新任驻华大使卢载宪表示:中方的立场是一贯的,在半岛问题上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目前正在和中方密切沟通,争取中方并出席APEC峰会取得圆满成功。 卢载宪这位前总统卢泰愚之子,自2025年9月被提名起便引发关注。其父卢泰愚在1992年推动中韩建交,被视为两国关系的“奠基人”。 韩国政府选择此时打出“父子牌”,意图借历史情感软化中方态度。但中方未立即表态,直至10月16日央视新闻才确认“欢迎履新”,这期间韩国经历了怎样的焦虑? 现实压力是首要推手。2024年韩国对华贸易逆差达220亿美元,半导体、汽车等支柱产业库存积压严重。更棘手的是,美国特朗普政府以“友岸外包”施压,要求韩国减少对华技术依赖,三星等企业被迫调整在华布局。 与此同时,韩国国内反华情绪抬头,2025年9月首尔明洞爆发反华游行,李在明政府罕见强硬表态,称其“非言论自由而是闹事”,并要求制定惩处方案。这种“左右夹击”下,韩国急需通过APEC峰会破局。 庆州APEC峰会是韩国时隔20年再次主办,李在明政府将其视为“外交成就展示台”。但关键变量在于中方是否出席——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确认参会,并计划借机与中方高层会晤。 若中方缺席,峰会含金量将大打折扣。韩国为此密集出招:9月移交中国志愿军遗骸、宣布对中国团体游客免签、李在明公开批评反华集会……这些动作被外界解读为“组合拳”,目的是为中方参会创造友好环境。 卢载宪的任命恰是这一战略的核心环节。他虽非职业外交官,但担任过东亚文化中心理事长、成都国际顾问,长期推动中韩文化交流。 韩国媒体称其为“中国通”,认为其背景能减少中方对“安全派”的疑虑。更微妙的是,卢载宪在8月陪同中国驻韩大使祭扫卢泰愚墓地时表示,将继承父亲遗愿推动中韩关系。这种“亲情+历史”的双重叙事,被韩国政府视为打开对话的钥匙。 韩国的焦虑源于战略空间的压缩。美国一方面要求韩国在芯片、台海等问题上选边站,另一方面通过“敏感国家”名单限制韩企对华技术合作。 2025年4月,美国将韩国列入核能、AI等领域审查名单,导致韩原子能研究院6个合作项目停滞,损失超5亿美元。 经济上,韩国对华出口占其外贸总额的26.5%,半导体产品对华依赖度达59%,而2025年上半年该数据骤降42.1%。这种“经济脱钩”风险,让韩国不得不重新评估对华政策。 中方的态度则保持克制。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9月回应卢载宪任命时表示“正在等待韩方正式通报”,既未拒绝也未立即认可。 这种“沉默”背后,是对韩国长期政策稳定性的观察。2017年萨德事件导致中韩关系跌入低谷的前车之鉴,让中方更注重韩方能否在关键问题上保持连贯,而非一时姿态。 卢载宪的表态显示,韩国正试图将APEC峰会转化为战略喘息机会。他提到“密切沟通”和“争取圆满成功”,暗示韩方希望通过高层互动缓解中美博弈压力。 但真正的考验在于,韩国能否将短期示好转化为长期政策。例如,在反华集会问题上建立长效防范机制,而非仅靠“严查”;在经贸合作中落实RCEP框架下的技术标准互认,而非停留于谈判阶段。 目前,中韩已就蓄电池产业合作达成初步协议,计划建立技术标准互认机制,这被视为双方关系回暖的信号。但美国仍在施压,要求韩国不参与中国主导的亚投行新项目。韩国能否在大国博弈中保持平衡,将决定其经济复苏与战略自主的成败。 卢载宪的履新与APEC峰会的筹备,暴露了韩国在中美间的艰难抉择。其提出的“经济务实主义”能否突破地缘政治枷锁?中方等待的“更清晰信号”,究竟是韩方在安全议题上的妥协,还是经济合作的具体成果?这场外交博弈的结局,或许将重新定义东北亚格局。 那么,您认为韩国能否走出一条既不背叛盟友、又不牺牲繁荣的“第三条路”?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鉴清评趣

鉴清评趣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