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开门的那瞬间,小凡把手机扣在作业本上,动作快得像受惊的猫。他正襟危坐,草稿纸上却只有两三行算式。 “数学作业多吗?”我尽量让声音平和,和平时无异。 “挺多的,正在思考。”他眼神闪烁,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笔杆。 这样的场景已经持续了两个月。 自从升入初二,小凡的成绩像坐了滑梯,从班级前十跌到中下游。老师打电话说,他上课总走神,作业错误率增高。 直到那个周末——已经晚上十一点,他房间还亮着灯。 我端了杯牛奶进去,他慌忙把手机塞进课本下,动作太急,手机“啪”地摔在地上。屏幕还亮着,是游戏界面,不是他说的“查单词”。 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没收手机?现在很多作业都需要查手机完成。放任不管?他的成绩会继续下滑。 我和很多家长一样,陷入了两难。 真正解决问题,是从这三个改变开始的: 第一,看清孩子到底在做什么 我决定先不发作,而是观察了一周。发现小凡使用手机有几个特点:每次都说“只查一个单词”,结果半小时不抬头;偏好晚上学习时用手机;一听到门外脚步声就切换页面。 第二,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那个周五,我心平气和地和小凡谈了次话。 “妈妈知道现在学习离不开手机,也理解你需要放松。但我们能不能一起想办法,既完成学习,又不耽误休息?” 我们达成了三条约定: 一、设立“纯净学习时间”:写作业时,手机放在客厅。真需要查资料,集中时间查询,用纸笔记录要点,而不是一边查一边写。 二、下载“阳光守护”这类工具:不是用来监控他,而是帮助他建立习惯。设置每天1.5小时的非学习软件使用时间,由他自己分配。 三、创建“手机休息区”:晚上九点后,所有家人的手机都放在门口玄关的篮子里。这个规定对全家生效,包括我和他爸爸。 一个月后的家长会,老师特意留下我:“小凡最近状态好多了,上课能跟上节奏,这次小测进步了十名。” 回家路上,小凡说:“妈,其实不用手机的时候,做题反而更快了。” 现在小凡还是会用手机,但更多是在完成作业后,作为放松的奖励。看着他在台灯下专注的侧脸,我常常想:我们真正担心的,到底是孩子玩手机这个行为,还是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迷失,离我们越来越远? 或许,每个父母内心深处都藏着同一个问题:当我们的爱需要和算法争夺孩子的注意力时,怎样才能让现实世界变得足够有吸引力?
我推开门的那瞬间,小凡把手机扣在作业本上,动作快得像受惊的猫。他正襟危坐,草稿纸
晓生随谈
2025-10-21 11:38:3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