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柬埔寨电诈大佬陈志骗了中国人上千亿的钱,最终却被美国远洋捕捞了。 10月14日,美国司法部的一份通报像是一枚深水炸弹,瞬间击穿了整个加密货币圈的“匿名”幻觉——12万枚比特币,市值超过150亿美元,就这么被美国执法部门“毫不费力”地收缴了。 这场风暴的中心人物,就是那个曾在柬埔寨叱咤风云、操控上千亿资金的电诈大佬——陈志。 陈志原籍福建,拥有英国和柬埔寨双重国籍,早在2014年就开始布局他的“数字诈骗帝国”。 他不是那种土气的“黑老大”,他的朋友圈里既有柬埔寨前首相洪森的亲信,也有伦敦金融城的对冲基金经理。 他穿定制西装,说一口流利英语,还会在社交媒体上转发环保公益活动,但在这些光鲜的背后,是一个用技术和人性弱点织成的庞大骗局。 他的核心业务,叫“杀猪盘”——但他不屑于那种粗糙的“宝贝我爱你”的微信剧本。 他的团队里,有前广告公司文案、心理学博士,还有AI算法工程师。 他们把诈骗流程拆解成上百个精细场景,从开场白的用词,到受害者情绪的捕捉,甚至连头像照片的“像素颗粒度”都要符合“真实感算法模型”。 真正的骗局不是让人相信你,而是让人自己说服自己。 更恐怖的是这些剧本背后的执行场所——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的“园区”。 从2015年起,陈志在当地修建了十几个高墙环绕、铁丝网封闭的“封闭式办公基地”,外界看,是科技公司入驻,内里实质,是一座座现代奴隶营。 被骗到园区从事诈骗工作的年轻人,被没收护照、被电棍“教育”、甚至被拍下裸照用以威胁家属“赎人”。 有人试图逃跑,结果在半夜被关进集装箱,三天后送医不治。 但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暴力与欺骗的系统,却在外界看起来像是一个成功的跨国企业,因为陈志在做包装。 他在柬埔寨洪森基金会捐了300万美元,还在2022年登革热爆发时,捐赠了20万个医疗口罩和消毒包。 他甚至还赞助了一个英国的“网络反诈骗公益组织”,用自己的假名注册了一个反诈骗网站,讽刺得让人几乎以为他真有两副灵魂。 那么,这样一个技术型、全球化的诈骗帝国,为什么会突然间崩塌?答案并不复杂,却足够讽刺:比特币。 陈志的所有诈骗收入,最终都通过比特币完成清洗,他深信比特币是“匿名的、不可追踪的、去中心化的”,而事实是,这是一个最容易留下“数字指纹”的工具。 比特币的每一笔交易、每一次流转,都在区块链上留下永久记录,公开而透明,只要掌握足够的链上分析技术,这些交易就像是在空旷的大街上奔跑的赤裸人,逃无可逃。 美国司法部就是这么做的,他们联合了Chainalysis等技术公司,用AI算法对比上百万笔交易数据,逐步拼出一个关于陈志资金流向的完整图谱。 一个个看似无关联的钱包背后,串联起了他在伦敦的19处豪宅、他用来洗钱的毕加索名画、还有一架停在迪拜私人机场的湾流G650公务机。 最致命的是,陈志的诈骗网络最终触碰了“美国公民”这条法律红线。 在过去几年中,他的“杀猪盘”已经将目标扩展到澳洲、台湾、马来西亚等地,但真正激怒美国执法部门的,是他诈骗到了“数百名美籍华人”的退休金账户。 这才让美国下定决心,启动一场跨国收网行动。 在2023年年底,美国财政部联合英国和新加坡金融监管机构,对陈志名下的所有可疑资产启动冻结。 英国皇家检察署配合冻结了他在伦敦的房产,价值超2亿英镑;新加坡银行配合调查其通过10个壳公司转移的资金链。 美国司法部则直接锁定了他掌控的加密钱包,并于2024年4月,在太平洋远洋海域的一艘私人游艇上,将其逮捕。 这个结局,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一个亚洲人,骗了亚洲人,最后却被美国“远洋捕捞”,还把资产变成了美国财政部的“罚金收入”。 讽刺的是,陈志始终相信自己不会出事,因为他以为自己用的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技术——比特币。 他以为只要不在美国落地,就不会有美国执法权伸过来,他以为他用柬埔寨护照、英国身份、藏在迪拜的资产,就能逃出法律的视野。 但他忘了,技术从来不是盾牌,它只是工具,你用技术干了什么,技术也会反过来“记住”你做了什么。 这起案件让整个加密货币圈陷入恐慌。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比特币的“匿名神话”,那种以为“用比特币就万无一失”的信念,像泡沫一样破碎。 更深层的讨论也开始发酵:美国是否早已掌握了超出公众认知的链上追踪能力?陈志只是“被祭旗”的那一个,未来还会有多少“数字罪人”,会在以为安全的系统中自投罗网?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诈骗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正义战胜邪恶”的剧本,它是一个关于技术与人性、全球化与控制、匿名与监管之间矛盾的现实样本。 信息来源:柬埔寨电诈首富,资产被美国一锅端了!2025-10-20 ·新浪财经
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说到底还是看谁的台够硬。就说柬埔寨那个电诈大佬陈志吧,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