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宣布大单:采购20架!估计德国也是预感到危机,选择增强自身的防务能力。近日,外媒报道,德国于2025年10月15日签署了购买20架新型“台风”战斗机的合同。 尽管具体交付将从2031年启动、2034年完成,但德国防长鲍里斯・皮斯托利斯“这是强化北约防务与本土军工的关键一步”的表态,已然在跨大西洋关系与欧洲防务圈投下重磅信号。 这则迟滞近一年的军购落地,不仅是德国空军装备升级的核心动作,更被视作欧洲在大国博弈中锚定自主的重要选择。 要明白这笔采购的分量,得先看看德国空军的家底有多吃紧。目前德军主力战机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服役的 “狂风” 和早期型号 “台风”。 其中 “狂风” 战斗机平均机龄超过 35 年,去年有媒体曝光,能随时升空执行任务的 “狂风” 还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零件老化、航电系统落后的问题早就凸显。 而这次新买的 “台风” 可不是老款翻新,空客公司明确说了,这批战机是最新的改进型号,光核心的雷达系统就换成了 ECRS Mk1 有源相控阵雷达,比早期的机械扫描雷达探测距离远了一倍,还能同时跟踪几十个空中和地面目标,连隐形目标都能有效捕捉。 更关键的是电子战能力的跃升。这批 “台风” 集成了萨博公司的 Arexis 传感器套件,这套系统能实时监测敌方雷达信号,自动分析威胁等级并启动干扰,等于给战机装上了 “电子盾牌”。 武器配置上也不含糊,参照西班牙之前采购的同型战机来看,大概率会搭配 “流星” 空空导弹和 “金牛座” 巡航导弹,前者射程超过 100 公里,能在敌方防空导弹射程外发起攻击,后者则能精准打击 500 公里内的地面目标,攻防能力比老款 “台风” 提升了一个档次。 德国急着更新战机,显然和当下的地缘局势脱不了关系。从欧洲内部看,俄乌冲突持续发酵,俄罗斯在边境的军事活动始终保持高强度,作为北约东部防线的重要支点,德国承担着大量防空和快速反应任务,老旧战机早就跟不上节奏。 更现实的是,北约要求成员国国防开支达到 GDP 的 2%,德国虽然近年一直在加码,但装备缺口依然明显,这次采购 20 架 “台风”,正好能补上部分战力短板,也算是对北约承诺的实际回应。 这笔交易还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所有战机都将在德国曼彻斯特的空客总装线生产。朔尔茨之前就说过,这是维持德国武器生产能力的重要一步。 欧洲防务工业这些年面临产能不足的问题,尤其是俄乌冲突后,弹药和装备消耗巨大,德国此举既能保证自家生产线运转,也能带动上下游的零部件企业,算是 “军事需求” 和 “工业扶持” 一举两得。 而且这批 “台风” 的服役周期规划得相当长远,计划用到 2060 年代,这背后是德国对欧洲未来空战体系的布局。按照规划,“台风” 将和多国联合研发的未来作战航空系统(FCAS)搭配使用,后者预计 2040 年左右服役,在 FCAS 完全成熟前,“台风” 就是德国空军的绝对主力。 为了让它能适配未来战场,德国还同步批准了 “台风” EK 型号的研制,这是专门用于压制敌方防空系统的电子战机型,等于提前为复杂战场环境做准备。 从时间线看,首架战机要到 2031 年才交付,最后一架 2034 年完成,这个节奏不算快,但刚好能衔接 “狂风” 的退役周期。德国空军已经开始组织飞行员提前培训,模拟器采购也包含在合同里,显然是想让新机一到位就能形成战斗力。 空客方面也透露,会提供全套后勤保障,确保战机的出勤率能稳定在 80% 以上,这比目前 “狂风” 不到 50% 的出勤率提升明显。 说到底,德国这 37.5 亿欧元花得相当有针对性,既解决了眼前的装备老化问题,又布局了长远的防务体系,还兼顾了本土工业发展。 在当前复杂的安全环境下,这笔大单与其说是 “预感到危机”,不如说是德国对自身防务责任的一次清晰定位 —— 作为欧洲经济和军事大国,在安全问题上再也不能 “搭便车”,得实实在在拿出能撑得起场面的硬实力。 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从来不只是看装备有多先进,更要看它有没有能力自己维护、自己升级、自己说了算。真到了紧要关头,能自己修、自己能造的飞机,那才叫真正的战斗力。 信源:北晚在线
《简氏防务》也报道近日印(尼)采购军备,并称印(尼)方面确定采购明细如下:42架
【11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