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账号发布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内容: “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特朗

是逸屹呀 2025-10-21 14:42:07

美国驻华大使馆的账号发布了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内容: “美国财政部部长贝森特:特朗普总统正在维护美国主权,并带领我们的盟友共同抵制中国的经济胁迫。我们不寻求与中国脱钩,但我们不会允许一个指令与控制型经济体对美国发号施令。”       最近美国驻华大使馆的一则声明挺有意思,它援引财政部长“贝森特”的话,说特朗普政府正在团结盟友,反击中国的“经济胁迫”。美方的台词很简练:我们是“主权捍卫者”,我们不接受被一个“指令型经济体”支配,这听起来,活脱脱一个受害者的形象。   可只要稍微回放一下,剧情就变得耐人寻味了,贸易争端是谁先挑起的?高额关税壁垒是谁先建起来的?还有那些针对中国公司的技术封锁和制裁大棒,又是谁先挥舞的?这么一看,所谓的“反击”,看起来更像是在为自己先前的出击行为找个理由。   这套逻辑高明就高明在,它能把因果给颠倒过来,中国的反应在这种叙事里,从“正当防卫”变成了挑衅的铁证,这让单方面的施压行为,瞬间披上了“捍卫正义”的合法外衣。   当然拉着盟友一起“捍卫主权”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个账单,并不仅仅由美国自己支付,当华盛顿向欧洲、日本等伙伴施压,要求大家在供应链问题上步调一致时,这些盟友自身的经济活力其实正在被人为地切割和削弱。   更深远的影响,已经渗透到全球产业链的毛细血管里,在“去风险化”这个听起来很理性的口号下,无数跨国企业被迫重新规划自己的生产布局,这种大费周章的供应链“搬家”,直接后果就是生产成本蹭蹭上涨。   而成本总要有地方消化,最终这些额外的开销,会悄无声息地变成货架上更高的标价,由全世界的普通人来买单,一场以国家名义展开的博弈,代价却在不知不觉中外溢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这场关于“谁在胁迫谁”的口水仗,本质上是两种世界观的碰撞,一种是:当现有的规则我觉得不合适了,就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绕开它,自己另搞一套,这套玩法,被很多人看作是霸权逻辑,是在破坏大家共同遵守的秩序。   另一种则是:有问题,我们就在现有的框架里解决,中国在应对压力的同时,反复强调的还是对外开放,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内行事,并通过“一带一路”这样的平台去创造新的合作空间,更像是一个秩序的维护者。   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行动投票,它们寻求的是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而不是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被当作棋子,这似乎在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靠强权和话术打造的“小圈子”,吸引力终究有限。   说到底把“胁迫”这个词当成武器来用,不仅扭曲了事实,更是一个成本高昂的战略,它想靠语言游戏来占据道德高地,却实实在在地搅动了全球经济,让盟友们也跟着承压,世界的潮流终究是合作共赢,这不是单靠漂亮的言辞或者强硬的手段就能轻易改变方向的。   以上信息来源于美国驻华大使馆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是逸屹呀

是逸屹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