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披露,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计划退出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业务,其核心原因是2023年中国对美光产品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禁令影响持续,导致该业务未能恢复。在我看来,这件事背后有两点值得一说。 这事儿一出,半导体圈子又炸锅了。10月17日,路透社爆出消息,美国存储芯片老大美光科技要从中国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业务抽身了。简单说,就是他们不打算再往中国大陆的数据中心卖服务器用内存条了。原因直白得很:两年前的那道禁令,卡得死死的,到现在也没松口。2023年5月,中国网信办下通知,说美光的产品存在网络安全风险,关键基础设施运营商得停用、停购。这禁令一锤定音,美光在中国数据中心市场的份额直接腰斩,订单从高峰时占公司总营收的25%掉到个位数,仓库里堆的货卖不动,员工也得调整岗位。美光自己回应说,会遵守当地法规,继续在中国干活,但数据中心这块儿,确实扛不住了。 回想2023年那会儿,美光是第一个挨刀的美国芯片企业。背景是中美科技摩擦升级,美国那边卡脖子,限制高端芯片和设备出口到中国,美光的产品就中枪了。禁令针对的不是所有产品,只限关键基础设施,比如电信、金融、能源这些领域的数据中心。但这块儿市场可不小,中国数据中心投资去年就砸了247亿元人民币,美光本该分一杯羹,结果全让给别人了。数据显示,美光去年在中国大陆总营收才34亿美元,占公司整体的12%,但数据中心部分损失最大。禁令后,他们试过改设计、加加密、找第三方渠道绕弯,但客户反馈兼容性问题多,运营商宁愿换三星或SK海力士,也不冒险。美光高管在财报会上直言,这影响了高个位数的收入,短期内没法翻盘。 现在退出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业务,美光不是全撤。中国汽车和手机芯片照卖不误,还会继续供货给联想这样的客户,因为他们的数据中心主要在海外。西安的封装测试厂也留着,300多个员工稳住岗位,公司甚至追加投资,专注消费级和工业级产品。美光股价那天下午跌了1%,但整体看,公司2025财年第三季度营收创纪录,达93亿美元,靠的是全球AI热潮,高带宽内存HBM订单爆满。分析师说,这步棋是战略收缩,把资源挪到美国和欧洲的AI项目上,避免死磕一个难啃的市场。 在我看来,这事儿不光是美光自家倒霉,背后戳中了科技供应链的痛点。第一,全球分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过去几年,大家都觉得芯片设计在美国、制造在亚洲、组装在中国,天经地义,效率高成本低。可现在,各国把数据安全和供应链控制摆在首位,宁可多花钱也要自己说了算。美光这案子就是活例子:中国禁令一出,不止美光,英伟达和英特尔也挨过类似指控,虽然没正式禁,但风向变了。美国那边更狠,2022年以来制裁上百家中国实体,限制先进制程设备出口。结果呢?供应链开始碎片化,企业得备多套方案,库存成本飙升,小公司直接出局。拿数据中心来说,中国市场去年新增容量超全球一半,但进口依赖度高,美光走后,三星和SK海力士短期捡便宜,本土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得加紧追赶。长远看,这逼着大家重塑边界,美国推“友岸外包”,把产能挪到越南、印度;中国加速国产化,十四五规划里芯片自给率目标提了好几档。说白了,效率让位给安全,全球半导体产业得适应这种“新常态”,企业要是还抱着老思路,迟早被甩下车。 第二,这加速了国产替代的步伐,本土企业迎来弯道超车机会。美光留下的空当,不会空着。三星和SK海力士肯定先冲进来,他们DRAM和NAND技术领先,价格也亲民。但中国市场体量大,政策又护航,本土玩家更有后劲。长江存储的3D NAND去年出货量破百亿片,长鑫的DRAM已供货给华为和阿里云,成本比进口低两成。记得光伏和高铁路上那套路吧?初期靠补贴和技术引进,阵痛期丢了不少订单,但几年下来,华为海思、中芯国际就站稳脚跟了。现在数据中心芯片也一样,禁令一推,投资潮来了。2024年,中国服务器内存市场规模超500亿元,本土份额从20%蹿到35%,预计2027年能过半。政府基金砸钱建厂,人才从海外挖角,这不光填坑,还逼出竞争力。美光收缩时,还在西安投封装线,就是看中中国消费市场稳;但数据中心这块,本土企业得抓住,开发AI专用内存,避免卡在别人手里。说到底,这事儿提醒大家,科技不是零和游戏,但摩擦中,谁先自强,谁就笑到最后。 当然,这退出对中美科技脱钩是个信号。美光不是孤例,2025年上半年,美国又加码,禁售H20 GPU到中国,间接帮了美光HBM,但也让中国AI基础设施求爷爷告奶奶。数据上看,中国数据中心能耗去年占全国8%,扩张势头不减,但芯片进口依赖降到60%以下,本土供应链韧性上来了。企业层面,美光全球布局稳,2025年资本支出266亿美元,自由现金流195亿,够它折腾。投资者别慌,这波调整后,美光AI内存市占率还能升。中国这边,国产芯片虽起步晚,但政策红利大,长江存储估值已超百亿刀,未来几年并购整合会更猛。
美国同意英伟达的芯片只要回到国内建厂,就能卖给中国。一出政策,中国立马反击:只要
【2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