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三年,俄罗斯才终于明白:光是击溃敌人没多大用,还得学学中国的歼灭战才行! 这场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既没像刚开始想的那样快刀斩乱麻结束,也没分出个真正的输赢,就这么耗着成了拉锯战。 根子就出在俄罗斯战场思路的偏差上。俄军确实拿下过不少阵地,也多次把乌军的防线撕开缺口,但每次都把敌人赶跑就收兵,那些真正懂战术、会操作重型装备的乌军骨干压根没被彻底清除,等西方援助的武器一到,这些老兵带着新补的兵源又能卷土重来,形成了“打退—补充—反扑”的死循环。 这种只追求“击溃”的打法,就像拍蚊子只把它拍飞而不拍死,迟早还得飞回来嗡嗡作响。 战争的本质从来都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一点中国早就用无数经典战例证明过,最典型的就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里的长津湖之战。 1950年冬天,美军带着“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狂傲北进,志愿军故意示弱诱敌深入,把美军陆战1师和第7师的精锐诱到长津湖这个预设战场。 等到夜幕降临,埋伏的9兵团突然发起猛攻,一夜之间就把美军分割包围在三个孤立据点,根本不给他们抱团抵抗的机会。美军号称装备精良的“北极熊团”被整个端掉,3100多人一个没跑掉,团旗都成了战利品,这就是歼灭战的厉害之处——不光要打跑你,还要把你的建制彻底打散、人员彻底消灭。 整场战役下来,志愿军一共歼灭敌军3.6万人,其中美军就占了2.4万,直接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了三八线,这可不是简单赶跑敌人能达到的效果。 更关键的是穿插战术的运用,38军113师14小时急行军72.5公里,顶着严寒和空袭抢占三所里,硬生生卡住美军退路,让南逃和北援的敌人隔着千米相望却没法汇合,这种断后路、包饺子的操作,才是彻底消灭敌人的关键。 反观俄乌战场,俄军显然没参透这层道理。就拿2025年7月的卢甘斯克方向来说,乌军单月损失19877人,平均每天就有641人倒下,看着数字吓人,但这些损失大多是零散伤亡,没伤到主力筋骨。 乌军航空侦察部门自己都承认,每月新增伤亡4.65万人,却只能动员2万新兵,理论上兵力缺口早该崩了,但就是因为俄军没把整建制的部队吃掉,剩下的老兵总能带着新兵快速形成战斗力。 有开源情报组织盯着乌克兰的墓地看,基辅郊外那个能装10万墓位的军事墓地赶工都赶不及,但即便这样,乌克兰还能把征兵年龄放宽到60岁,连肺结核患者、轻度残疾人都拉上战场,靠的就是那些从俄军眼皮子底下跑回去的老兵当种子。 俄军不是没尝试过改进战法,后来也搞步炮协同,用无人机引导火炮覆盖,甚至给坦克装扫雷辊当“龟壳”吸引火力,但这些招术顶多能削弱敌人,没法做到一锅端。 就像库尔斯克密林那次,俄军好不容易围住一百多名外国雇佣兵,3小时就全歼了,可这种规模的战斗太少,对于几十万乌军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更有意思的是双方伤亡交换比的变化,俄军回收的遗体和乌军的比例从1:12变成后来的1:21,看着俄军好像占了便宜,其实暴露了问题——乌军撤退时能留下大量遗体,说明俄军只是把人打跑了,没能力在对方撤退时彻底拦截。 这要是换了中国的歼灭战打法,早就派部队穿插到敌人后方掐断退路,怎么可能让他们大摇大摆带着老兵撤下去休整。 西方情报估测乌军总损失60-70万人,听起来不少,但分摊到三年多的时间里,再加上北约持续输血补充装备,只要有老兵撑着,总能凑出能打的部队。 俄军现在手里的牌其实不差,无人机、火箭炮、战术轰炸机样样都有,去年还搞出了火箭炮加自杀式无人机的“死亡网络”,可就是没用到刀刃上,总是在正面硬刚,把敌人打退就停手,不知道去抄后路。 要是俄军能学学113师的穿插战术,在把乌军打退时派精锐部队抢占交通要道,把撤退的路线堵死,再集中火力围歼被包围的部队,用不了几次,那些能扛枪的老兵就会被耗光。 乌克兰现在已经出现兵力缺口滚雪球的迹象,每月补的兵还没损失的多,要是俄军能拿出长津湖那种全歼整建制部队的狠劲,用不了多久,乌克兰就算想抓壮丁也抓不出能打仗的人了,这场拉锯战自然也就到头了。 俄军打了三年才慢慢摸到门道,要是能学着中国的样子打几场像样的歼灭战,也不至于耗到现在还没分出胜负。
全面解放红军城已进入倒计时截至10月20日的最新战况,根据某频道聊天群组内刚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