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反复?根源在肝脾肾失调!一个调理方,疏肝气、健脾胃、益肾元,息肉渐消了 不少人在体检时查出肠息肉,满心担忧地做了切除手术,可没过多久,息肉又“卷土重来”。很多人觉得肠息肉就是肠道局部长了东西,只关注肠道本身的问题,然而在中医理论里,“肠息肉的形成与反复,需从肝脾肾三脏失调来探寻根源”。 肾为先天之本,犹如身体的“能量库”,肾中藏着肾精,肾精充足则人体正气旺盛,能够抵御外邪,维持身体各脏腑的正常功能。若肾元亏虚,身体的防御机制减弱,就容易给息肉的生长创造条件。 肝是身体的“调度官”,主疏泄,负责调节全身气机的运行。情绪的舒畅与否、气血能否顺畅地输送到身体各处,都依赖于肝的正常疏泄功能。当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中,肝气就会郁结,气机不畅,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在肠道局部形成瘀滞,为肠息肉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脾是身体的“后勤部长”,主运化,负责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为身体提供营养支持。同时,脾还具有统血的功能,保证血液在血管中正常运行。如果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一方面会导致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与气血相互搏结,在肠道内积聚,就可能形成肠息肉;另一方面,脾胃虚弱还会影响气血的生成,使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滋养,进一步降低身体的抵抗力。 这三脏如果不同时进行调理,单独针对某一个方面进行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比如,肾元亏虚,但脾胃功能不好,即便服用了补肾的药物,身体也无法充分吸收和利用,难以达到理想的调理效果;再比如,肾不虚,但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肠道局部的气血瘀滞问题得不到解决,息肉依然容易复发;更不用说有些人平时饮食不节制,大鱼大肉吃得多,体内湿热内生,湿热之邪蕴结于肠道,此时单纯进行补益治疗,就如同火上浇油,不仅无法消除息肉,还可能加重病情。 所以,治疗和预防肠息肉反复,需要肝脾肾三脏一起进行“综合调理”。我在临床上有一个常用的调理方,并非一味地猛补,而是注重“补得恰当、调得顺畅、养得持久”,帮助很多患者有效控制了肠息肉的复发,今天就分享给大家。 这个方子的思路十分清晰且实用: 首先着眼于“肾”这个根本,采用肉苁蓉、补骨脂来温补肾阳、填补肾精。肉苁蓉具有温补肾阳、润肠通便的作用,能够帮助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为肠道提供充足的动力;补骨脂则能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和地补充肾精,同时还能防止肾精的过度流失,避免出现“补了又漏”的情况。 接着着重调理“肝”,加入柴胡、香附来疏肝解郁、通畅气血。很多患者在查出肠息肉后,会因为担心病情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这种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更加郁结。柴胡和香附这两味药就像“情绪疏通剂”,能够帮助把堵塞的气机疏通开来,让气血能够顺畅地输送到肠道,改善肠道的气血运行环境。 最后兼顾“脾”,运用党参、白术来健脾益气。把脾胃这个“后勤部门”调理好,吃进去的食物才能更好地转化为气血,为肾脏提供充足的原料,为肝脏提供必要的能量支持。同时,还能避免补药对脾胃造成损伤,防止出现上火、腹胀等不适症状。 这样肝脾肾三脏同时发力:肾元充足了,身体的正气得以恢复,抵御外邪的能力增强;肝气顺畅了,肠道的气血运行恢复正常,减少了瘀滞的形成;脾胃功能强健了,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得到保障,调理效果能够更加稳固,有效降低肠息肉的复发几率。像平时经常出现腹部隐痛、大便溏稀或便秘交替、精神萎靡不振,或者因为压力大导致情绪波动大、食欲不佳等情况,通过这个方子进行调理,慢慢都能得到改善。 在这里要先跟大家说明:这个方子需要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辨证使用。比如湿热体质较重的人(平时口苦、口干、小便黄赤、舌苔黄腻),需要先清除体内的湿热之邪,然后再使用这个方子进行调理;阴虚火旺体质的人(手心脚心发热、晚上睡觉盗汗、口干但不想喝水),如果直接使用这个方子,容易出现上火的症状。所以,一定要找专业的中医师对自己的体质进行准确判断,千万不要自己盲目配药服用,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肠息肉反复?根源在肝脾肾失调!一个调理方,疏肝气、健脾胃、益肾元,息肉渐消了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0-22 10:49:02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