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种预感,胖东来,怕是又要登上风口浪尖了。原因很简单,他居然收费2万一个人,去胖东来企业内部参观。 都知道胖东来名气大,但是胖东来也太自信了吧,别人来参观一下,居然要收费2万,而且一个月只有30个名额,还需要去系统里预约。再说了,胖东来有啥秘密,值得花2万块大价钱过来取经的,不就是四个字:顾客至上吗?就算学到了,又有多少企业能做到。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参观”,是小范围的闭门交流。要知道,胖东来之前帮别的企业调改,自己掏了8300万,还因为成本价供货亏了19亿,现在明码标价,反而筛掉了那些只想蹭热度的人,留下的都是真打算解决问题的。 有人说胖东来的秘密,不就是“顾客至上”四个字?这话跟说“做饭的秘密就是放盐”一样,听着没错,实则等于没说。你以为顾客至上就是笑脸相迎、不满意就退货?那也太浅了。胖东来能让人心甘情愿掏2万,是因为它把这四个字变成了能落地的系统,每个环节都透着“真”。 就说大家最关心的商品品质,不是靠嘴说“新鲜”。他们的采购员得亲自去产地看土壤、看水源,合格了才敢进货。更狠的是,价签上不光写价格,还得印上采购员的名字,东西出问题,第一个找他算账。生鲜从产地到货架,冷链温度波动不能超过半度,比不少医院的药品存储都严。这种较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十几年如一日的规矩,这可不是随便学个皮毛就能抄走的。 再说说员工,这才是胖东来最值钱的“秘方”。你见过哪个超市普通员工税后月薪近万?哪个行业能给基层员工放40天年假?胖东来不光给高薪,还设了“委屈奖”——员工要是因为按规矩办事被顾客冤枉,最高能拿5000块补偿。为啥这么做?因为老板明白,员工被尊重了,才会真心对顾客好。 数据在这儿摆着,他们员工离职率才0.12%,行业平均是15%,差了一百多倍。员工稳住了,服务才能稳,商品损耗率才会低到0.3%,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快7倍。这些门道,你站在超市过道里根本看不出来,得听人家掰开揉碎了讲。 对比西贝当年的开放后厨,更能看出差别。西贝是出了舆情才开直播,镜头对着灶台,可观众看不到食材从哪儿来、检测过没、员工待遇咋样,一有点水渍就被骂作秀。胖东来不一样,它的透明是从头到尾的,不是临时救场的公关手段。 供应商要是雇佣童工,直接终止合作;进货价敢比别家高,就扣分停款;甚至还给供应商设“委屈奖”,怕自家员工刁难人家。这种从源头到终端的信任链,才是顾客愿意反复去的根本,也是企业愿意花钱学的核心。 有人最关心的是:花2万学了,真能用上吗?说实话,难。胖东来的模式里,有能抄的“术”,比如怎么管供应商、怎么定服务标准;但更有抄不走的“道”,那就是对“人”的态度。很多企业学人家打折促销,学人家免费退换货,可回头就给员工降工资、加时长,员工心里委屈,能给顾客好脸色吗? 胖东来的逻辑是先对员工好,员工再对顾客好,顾客多了销量涨,又能反过来给员工更好的待遇,形成一个环。这个环看着简单,要打破“先赚钱再涨薪”的惯性思维,太难了。 还有人算过,胖东来今年前九个月卖了171.2亿,中秋国庆8天就卖了8.2亿,日均一个亿。它明明有能力扩张到全国,却偏守着河南几个城市,就为了不让文化稀释。这种“慢”背后的定力,更是现在很多急着赚快钱的企业学不来的。那些抢着预约的企业,其实买的不是“参观券”,是一个被市场验证过的“成功样本”——证明了不靠压榨员工、不靠虚假宣传,也能把生意做火。 说到底,这2万的门票,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普通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敏感,也照出了行业从业者对“破局方法”的渴求。胖东来敢收这个钱,是因为它把“真诚”做成了稀缺品;企业愿意花这个钱,是因为他们试过了各种套路,最后发现最管用的还是“实在”。 至于值不值,根本轮不到咱们普通消费者评判。毕竟对那些亏得头破血流的企业来说,花2万要是能学到怎么留住员工、怎么稳住顾客,那简直是捡了大便宜。而咱们能做的,就是看着胖东来继续“任性”,继续把超市开成“城市地标”——毕竟能让普通人逛得舒心、买得放心的地方,再多也不嫌多。你觉得这2万是智商税吗?其实更像是给零售业交的“诚意税”,愿意交的,才有可能学到真东西。
杨振宁的简历,感觉我的那都是废纸一张…杨振宁的简历那简直是开挂般的存在
【1评论】【5点赞】